正文

中醫飲食養生_中醫養生的相關食譜

shiyingbao

一、中醫飲食養生

《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飲食應該"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即以五谷類米、面、豆等糧食作物為主,碳水化合物應該是我們的主食,是人體能量的來源,氣血生化的主要來源,水果和蔬菜是不可缺少的輔助食物,而肉類食物含有的優質蛋白能供給人體重要的營養,是不可缺少的,但只是作為一種補益,不能以此為主食。只有這樣的飲食結構才可以使人體得到全面的營養, 即"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祖國傳統醫學真是偉大!

在膳食營養方面,我們不注意國情,盲目崇洋媚外,也走過不少彎路。比如我國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后曾經有些人為了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把他們的飲食結構改變為以肉類等高蛋白食物為主,結果不但運動員的體質沒有提升,成績反而下降了。經過研究認定我國的飲食習慣是以糧食,即碳水化合物為主食,因此國人的消化系統已經適應了這種飲食結構,碳水化合物可以很快轉化為葡萄糖供給人體能量;而肉類的消化吸收比較慢,同時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這些物質在體內積蓄過多會使人疲勞甚至體力下降。所以我們不要妄自菲薄,拾人牙慧,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僅要為我們的祖先驕傲,更要身體力行,尤其要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遠離洋快餐等垃圾食品,把中國良好的飲食搭配發揚光大,使國人的體質一代比一代強。

中醫養生的飲食搭配,專家表示說我們在自己的飲食生活中如果可以心細。

二、中醫養生保健的一些方法

九月養生防秋燥非常關鍵,人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往往會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可適當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藥食療。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個月份,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而秋應對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干燥之氣。

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三、中醫養生的相關食譜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后,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鐘后,潷出藥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藥液合并后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藥百合大棗粥

[配方] 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

[做法] 將山藥、百合、大棗、薏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藥具備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有滋陰養胃的作用。

清補瘦肉湯

[配料] 瘦肉250克(5兩),生熟薏米10克(2錢),蓮子5克(1錢),百合5克(1錢),淮生10克(2錢),玉竹5克(1錢),茨實5克(1錢)。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滾水中煮5分鐘,取出洗凈。洗凈全部清補涼配料。把適量的請水煲滾,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時,湯成用鹽調適味即可。

[功效] 此湯清甜滋補,有去濕開胃,除痰健肺等溫和清涼功效,特別適宜身體瘦弱,虛不受補者飲用,是夏秋季節的合時湯水。

四、相關食物的中醫養生之道

1、蓮藕

蓮藕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中醫比較注重的一種食物,而且是比較受到中醫師的青睞的,也是我們歷代醫家所比較推崇的哦。

80高壽的清代飲食專家愛吃蓮藕,在《隨園食單》曾提到,最喜歡嫩藕的爽脆口感。

有的人,則愛在微涼的秋冬季節,來碗潤肺安神的蓮藕排骨湯。

蓮花有多種治療作用。現代科學分析,蓮花根含有大量的鐵,具有血液的作用。

豐富的維生素C、抗氧化物、多醣和多酚類則可達到抗癌效果。

以中醫來說,生熟藕各具不同效果,蓮藕生吃性味甘寒,可清熱涼血;煮熟后性味溫平,有助健脾胃,《本草綱目》稱為“靈根”。

蓮藕生食可清熱、止血、散瘀,適用于經常口干舌燥和火氣大的人。

中國著名五果汁(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藕汁、麥東至組成),是用來清除體熱,止渴,除煩滋陰潤肺,可以迅速補充體力。

生藕并有清肺止血效果,早期常用來治療肺結核;且對于經常流鼻血的人,也有止血效果。

時常不明原因流鼻血,直到中醫師建議她喝甘蔗汁和蓮藕汁,癥狀才獲得改善。

對情緒不穩定、焦慮、失眠或神經緊張,生藕汁也有安神作用。

但生藕有類似收縮血管效果,如有婦女痛經、經期不順或手腳冰冷的人,不建議經常吃;產后需等惡露排凈再用。

蓮藕煮熟則有健脾胃功效,很適合老人、小孩補養。

貼心提醒

◎蓮藕屬淀粉類,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蓮藕含高纖,會促進腸蠕動,建議有潰瘍、脹氣和大腸激躁癥的人不要吃多。

2、燕麥

近來當紅的健康食品燕麥,可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有家族遺傳性高血壓的中醫師巫水生,天天當午餐吃。

有“中醫大掌柜”稱謂的百歲人,每日必有一餐燕麥片,里頭混合黑木耳、蘑菇、香菇和芹菜,用來維持血壓和血糖穩定。

燕麥含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糖(葡萄糖聚合物,吃起來黏黏的膠狀物質)可增加膽固醇代謝,很適合高血脂的人。

燕麥的營養價值在麩皮上,麩皮含豐富維生素B群,有助胎兒發展,孕婦可以多吃;燕麥的維生素E則可增加記憶力;葉酸、礦物質及鐵質,可抗癌、預防貧血并幫助傷口愈合。

燕麥纖維含量高,易有飽足感且幫助排便,不但延緩血糖升高速度,減少脂肪堆積,且熱量比米飯、面條低,很適合做為減重食物。

貼心提醒

燕麥屬于高纖食物,脹氣及對麩質過敏的人不適合吃。

3、黑芝麻

愛運動的人,每天早晨必吃一碗黑芝麻麥片。

黑芝麻在中醫里有健腦烏發的養血功效,很適合大量消耗體力的人。

現代科學證實,黑芝麻中含有九成不飽和脂肪酸及亞麻油酸,是很好的護心食物。

其中芝麻素可預防皮膚癌、降低膽固醇,對肝臟及腦神經具有保健效果。

但專家建議一定要咬破或碾碎吃,不然芝麻素無法被身體消化吸收。

黑芝麻雖養生,但油脂含量不容小覷,2湯匙黑芝麻=1份油脂。專家建議,除沖泡芝麻糊外,也可把黑芝麻加入牛奶和優格中,或是在青菜或飯上撒些芝麻替代油脂沾醬。

黑芝麻容易氧化,買回后要放在冰箱保存,若有油耗味產生,表示已經氧化產生變質,最好丟掉以免吃壞肚子。

貼心提醒

黑芝麻在中醫里屬發物,有些人吃了會產生疹子或引發舊疾,若有這類體質的人要忌口。

4、白木耳、蓮子

白木耳蓮子湯含大量膠質并可安定心神,有美白回春功效。

有專家經常相邀朋友學生吃飯,其紅潤氣色總讓人羨慕,女兒為他花費三、四個小時燉煮到軟爛的銀耳蓮子湯,功不可沒。

白木耳含膠質、多醣體和果膠,可潤腸通便、降低膽固醇。

以中醫來說,白木耳有潤肺生津效果,可緩解秋天的燥咳,所以有“平民燕窩”之稱。

蓮子健脾胃、清心安神,某專家初來臺灣時,遵從中醫師囑咐,每日含糖蓮子10枚,生津健胃。

肝病權威專家提到,多喝四神湯可養脾胃固肝氣。

四神湯含蓮子、芡實、茯苓和山藥,可健脾胃、去除體內濕氣,是很好的養肝食物。

貼心提醒

蓮子屬淀粉類,糖尿病患者要適量攝取。另外,脹氣、大便干的人,也不要吃太多。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