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糖、紅糖、赤砂糖,吃哪種糖最“養生”?丨劉萍萍專欄

shiyingbao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多吃糖不好,但有一些糖被賦予了神奇的“養生”功效后,民眾對于其的態度就不一樣了,比如黑糖、紅糖、赤砂糖……這些糖與普通白砂糖的營養成分有什么差別?它們真的能補血、治痛經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養生糖”的真面目。

黑糖、紅糖、赤砂糖更有營養嗎?

根據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糖工業術語》(GB/T 9289—2010)、《紅糖》(QB/T 4561-2013)、《赤砂糖》(QB/T 2343.1-1997)、《黑糖》(QB/T 4567-2013)中的相關定義:

可以看得出,紅糖與赤砂糖非常明顯的區別在于,是否經過“分蜜”處理。“分蜜”是指將糖膏中的糖蜜與晶體分離,從而獲得結晶糖的過程。白砂糖就屬于蔗糖的結晶體,純度非常高。紅糖則沒有經過分蜜處理,保留比較多的甘蔗天然成分。

而赤砂糖其實是甘蔗經過工業化加工白砂糖產生的一種副產品,純度較高,由于含有比較多的糖蜜,外觀與紅糖十分相近,不過,由于在加工過程中使用了一些化學加工助劑,這些助劑會帶走部分營養成分,所以在營養上比紅糖略微遜色一些。

具體來說,紅糖中蔗糖含量比赤砂糖低,但礦物質(特別是鉀、鎂、鐵)的含量則更為豐富,所含必需氨基酸比例也高于赤砂糖。

而黑糖與我國南方的古方紅糖相差不大,加工過程稍有差別。黑糖的加工溫度比紅糖稍高,熬制時間也比較長,發生更多的美拉德反應,最終顏色也比較深,呈深褐色。

不過,黑糖與紅糖一樣,都沒有經過精煉,保留了比較多甘蔗中原有的營養成分,在營養成分上也比較相近。

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的檢測數據顯示,紅糖中除了含有96.6%的糖外,還有少量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1、尼克酸)、礦物質(如鈣、鐵、鋅、銅、錳)等。

總之,從營養上來說,黑糖、紅糖和赤砂糖其實是大同小異的。他們的最主要成分都是糖,其它營養素含量則寥寥無幾。

黑糖、紅糖、赤砂糖到底有沒有神效?

“貧血了怎么辦?”

“喝紅糖水!”

“痛經怎么辦?”

“喝黑糖姜茶!”

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心目中,這些糖都是充滿神奇功效的 “養生糖”。

紅糖能補血嗎?

傳說這些糖之所以能補血,主要是因為他們富含鐵。以紅糖為例,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中的檢測數據,紅糖的含鐵量為2.2毫克/100克。這個含鐵量,相對經過精煉提純的白砂糖(含鐵量為0.6毫克/100克)來說,的確比較高。

但如果跟動物肝臟、動物血、紅肉(如豬牛羊)這類食物相比,就顯得相當低了。例如,豬肝的含鐵量高達22.6毫克/100克,豬血的含鐵量也有8.7毫克/100克了。

而且,紅糖中的這種鐵屬于吸收率比較低的“非血紅素鐵”,比不上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素鐵”。

另外,紅糖高糖、高熱量,靠吃紅糖補鐵肯定對健康不利。以普通成人每天鐵的推薦攝入量為12毫克(18-49歲女性較為特殊,為20毫克/天)來計算,如果想通過吃紅糖來攝取這些鐵,起碼要吃夠1斤!

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攝取這點鐵,而刻意選擇紅糖來補血。如果真想補血,選擇牛肉、豬肝、鴨血這類食物還更靠譜一些。

紅糖、黑糖能治痛經嗎?

至于黑糖或是紅糖能治痛經的說法也很流行。不得不承認的是,由于熱飲有舒張血管的作用,對于某些女性來說,喝點熱的紅糖水,好像就不那么痛了。但這并不是因為這些糖本身含有什么特殊的功效成分,而是因為它是熱的。喝點熱水效果也是一樣的。

另外,如果真的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痛經,別指望熱水,建議及早就醫治療。

“養生糖”并不養生,別多吃!

這些所謂的“養生”糖真的不能多吃。

因為無論是黑糖、紅糖,還是赤砂糖,或是其它糖,他們都屬于添加糖,如果吃太多,都會增加齲齒的風險。

而且,就算他們再“養生”,依然改變不了每克糖產生4千卡熱量的事實,如果攝取過多,就會造成能量過剩,增加肥胖的發病風險,而肥胖的人更容易有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游離糖攝入量應少于能量總攝入量的10%,他們還進一步建議將其減至5%以下。以每日攝入2000千卡能量的人為例,游離糖的每日攝入量應少于50克(約10粒方糖),甚至25克(約5粒方糖)。

既然糖不能多吃,那我們平時就要學會如何正確地吃,基本原則是,能少吃則少吃,如果吃則限量。具體建議如下:

烹調有甜味的菜肴時,可以盡量用水果及其果干,或有甜味的蔬菜(如菠蘿、甜椒)來代替添加糖。

如果確實需要用糖來調味,那么,就可以用這些“養生糖”來代替精制糖。例如,吃八寶粥的時候,可以選擇加入黑糖/紅糖來代替白糖。

不建議多吃含“養生糖”的食品,如黑糖棒棒糖、黑糖年糕、黑糖麻花等。

建議每天吃糖的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內。具體可以借助量匙(如茶匙)等,來幫助控制糖的用量。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制糖工業術語》(GB/T 9289—20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紅糖》(QB/T 4561-201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赤砂糖》(QB/T 2343.1-1997)

4.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準《黑糖》(QB/T 4567-2013)

5.楊月欣,王光亞,潘興昌.中國食物成分表 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6.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人民衛生出版社

7.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糖:事實與迷思.

8.羅成飛,魯兆新,史淑芝.紅糖、赤砂糖和黑糖的區別.《中國甜菜糖業》 , 2016 (3) :32-32

9.徐靈均,袁義明,馮愛國等.傳統紅糖與精制赤砂糖理化性質比較研究. 《食品科學》.2017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