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贏椿做書手記|“做豆腐”:一塊“中國最美的”豆腐是如何誕生的?

shiyingbao

浦睿文化2022新書,由“世界最美的書”得主朱贏椿老師策劃主編、其工作室設計的全新的概念主題書《豆腐》目前已經(jīng)出版,并獲得了“2022年最美的書”稱號。

一塊豆腐,為什么能成為“2022最美的書”?

朱贏椿老師這篇做書手記,為我們講述了他是如何“做豆腐”的,一塊“中國最美的”豆腐又是如何誕生的……

做豆腐:

一塊“中國最美的”豆腐是如何誕生的?

/朱贏椿 口述/

一塊豆腐,大有文章。

配合煎炸烹炒,佐以多種配料,排列組合出千變萬化的豆腐佳肴。它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簡單的食物,更像是一個代表了歷史、飲食、文化的精神符號。中國人對豆腐的理解與想象,從廚房到書房,無一不讓人吃驚。

一句“白菜豆腐保平安”蘊藏著至簡的哲理;一盤小蔥拌豆腐教人處世“一清二白”;一聲賣豆腐的叫喚,回蕩著濃濃的鄉(xiāng)愁……豆腐深入每個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三餐四季的家常美味,承載著濃濃鄉(xiāng)愁、童年記憶和人生百味。

豆腐之于我,就有許多特別的回憶。在我的小時候,肉是相當珍貴的,相比之下,豆腐還算親民,比較容易吃到,而且營養(yǎng)美味,是逢年過節(jié)家里都會出現(xiàn)的一道菜。在鄉(xiāng)下,總有一戶做豆腐的人家,我的親戚中就有做豆腐的,小時候還會被叫去幫忙磨豆子。自家做的豆腐,是舍不得吃的,只能嘗豆腐四周不規(guī)則的邊角料。但在當時那個條件下,能吃到豆腐,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2014 年初,當策劃出版《肥肉》這本書后,我便想著做《豆腐》。因為在我們中國人的餐桌上,除了紅燒肉,最常見的一道菜就是豆腐了。當大家吃完油膩膩的肥肉后,換個清淡的口味嘗嘗也是挺好的。于是,我就想,那我們就來一塊清清白白的豆腐吧。

在開始約稿之前,我腦海里就已有了對這本書的想象,那就是和菜市場里賣的豆腐一樣,小小的一方塊,白白凈凈,厚實柔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這本書就得很軟,紙張要輕薄。而且要很厚,這樣的話,至少得有一千多頁。所以,得有足夠多的稿件才能撐起這么龐大的體量。于是,從2014年起我就開始了漫長的約稿之旅。

首先是向此前給《肥肉》供稿的朋友們再次約稿,比如馮唐、邦妮、申賦漁等。因為豆腐算是我們日常生活非常熟悉的食物,那些朋友們來稿也都特別快,,我只是在微信上問起這件事,立馬回了一首詩過來。

因為我個人比較愛交朋友,總是會不斷認識新的朋友,熟悉之后,也會慫恿他們來寫寫豆腐。在約稿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一位命題作文的閱卷老師,考考他人,看看他們怎么去答這道題。這種閱卷老師的心態(tài)就比較有趣。我特別希望來自各行各業(yè)的非文學專業(yè)的人來談談他們心目中的豆腐,比如來自音樂行業(yè)的葉蓓、黛青塔娜,演藝行業(yè)的喻恩泰,建筑行業(yè)的野城等。我通過這種跨界的方式,探索出更多關于豆腐的好玩內容。

和當初策劃《肥肉》時一樣,做《豆腐》這本書,腦海里會自動生成一個豆腐探測儀。當我在刷手機的時候,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在外出活動的時候,凡是關于豆腐的一切我都會特別留心關注。比如,我曾在朋友圈里刷到包裝設計領域的獲獎作品《TOFU》,還有中央美術學院學生改造豆腐工坊的畢業(yè)設計作品。這些作品都富有創(chuàng)意,讓人眼前一亮。

中國的豆腐,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于是在策劃之初,我就想著要收集古往今來關于豆腐的各種素材:古詩詞、戲曲、童謠、俗語、散文等,試圖更全面更深入地呈現(xiàn)豆腐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我還建議浦睿文化的團隊去采訪不同地方的豆腐手藝人。中國的豆腐制作手藝的歷史也很悠久,而且不同地域的人制作豆腐的工藝也不同。隨著豆腐的生產(chǎn)工藝日趨現(xiàn)代化,當下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他們常吃的豆腐曾經(jīng)是如何制作出來的,也不知道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背后要經(jīng)過多少道工序。雖然傳統(tǒng)的豆腐手藝日漸式微,但不管怎樣,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些世代相傳的手藝。

我一邊做著其他的書,一邊斷斷續(xù)續(xù)地收集《豆腐》的稿件。2021年初,我覺得書稿差不多齊了,便開始這本書的整體設計。比起組稿,《豆腐》的設計相對順利很多,可能是因為我對這本書的想法從始至終都很堅定。在我的想象中,這本書就是一塊真實豆腐的模樣。因此,從內頁到封面,整體的設計都以簡約清淡、質樸無華為主,不需要多余的設計。簡簡單單,像豆腐一樣。

《豆腐》的白樣

《豆腐》設計手稿

為了做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我特意去了一趟菜市場,買回來一塊豆腐,然后拍照、觀察、比對。當然,直接掃描豆腐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找來了制作豆腐時會用到的紗布,將紗布的紋理掃描到電腦里,用作這本書的封面底紋。書名的字體就是普通的楷體,柔和,質樸,沒有任何裝飾。其實一開始我想將這本書設計成裸脊,但考慮到書脊的鎖線會磨手,失去了豆腐的細膩手感,于是就放棄了這一點。

《豆腐》最初效果圖

菜市場買回來的豆腐

設計是輕松的,難點是打樣。為了還原豆腐表面細微的凹凸不平的顆粒感,我們做了很多版設計稿發(fā)到印廠打樣,后來發(fā)現(xiàn)浮雕版的效果特別好,封面就此順利定稿了。

掃描的紗布

封面打樣成功與失敗的對比

為了讓讀者翻開這本書,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覺,我把和豆腐相關的藝術作品放在了第一章,比如水墨書法、漫畫插圖、包裝設計、字體設計、陶瓷作品等圖像,形式多元且直觀,沖擊感也更強。內文的版式設計并不復雜,力求簡潔,稍微打破常規(guī)的地方就是將目錄的頁碼統(tǒng)一放到了一側,將有關豆腐俗語的內容以視覺畫面的形式設計呈現(xiàn)。

書的內文紙張分了兩種:一種是稍微厚一點的藝術紙用于四色圖片的印刷,另一種是柔軟的字典紙用于大篇幅的文字內容的印刷。50g的字典紙很薄,容易透,所以只印單面,另一面只印頁碼。因為字典紙本身很輕飄,在翻閱的過程中,就像被切開的豆腐一樣絲滑。加之書的體量大,頁數(shù)多,采用字典紙也會讓書拿在手里有松松軟軟的感覺。為了讓整本書的氣質更加貼近豆腐,我將文字部分的印色從原先的單黑改為專灰,字重變輕,閱讀舒適且輕盈。

一塊“豆腐”逐漸成型,準備“出鍋”了。我又想著給“豆腐”定制一個包裝盒,就是模仿超市、網(wǎng)店里賣的豆腐盒,盒子上詳細標注了用料、成分、克重、保存方法之類的信息,如此,更像一塊我們經(jīng)常買到的豆腐了。

做書的過程雖然有一些曲折,但這點曲折與手工做豆腐的艱辛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當然也會有遺憾,我心里總想著后面可能還會遇到更多更有趣的內容,但來不及收入這本書里了。同時,我也做好了被讀者質疑的心理準備,質疑你做的這本書形式大于內容之類的,但在我看來,形式本身就是內容的一部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形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閱讀這本書,走近我們共有的傳統(tǒng)文化,喚起內心深處關于豆腐的特殊情感。這不也是挺好的一件事嗎?

《豆腐》這本書里有共通的年代記憶、味覺的鄉(xiāng)愁、童年舌尖上的幸福和家的溫情……希望這本書可以繼續(xù)《肥肉》一書的好玩、好看、好吃,在提供愉快的閱讀體驗的同時,將這些點點滴滴構成的人生傳達出去。

*《豆腐》售賣所得版稅將全部捐助給大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汶水初級中學、永盛初級中學、黃瑯初級中學、金沙初級中學,用于購買全自動直飲水機,讓學生冬天有熱水喝。

《豆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