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是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人們的養生也應該轉換節奏了。立冬之后陽氣潛藏,陰氣日盛,草木凋零,萬物蟄伏,《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道出了冬季養生的秘密。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夏秋介紹,立冬后養生應該由秋季的收進一步發展到藏,運動要適度,避免大汗淋漓,而在保暖和情致養生上,也要內守。
運動要適度出大汗傷腎氣
冬季養生貴在藏,所謂冬藏,指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以利來年的生發。冬季寒冷,萬物蟄伏,所以人要順應冬之潛藏,不要擾動陽氣,早睡晚起,等到陽光出現再起床,要遠離嚴寒之處,注意保暖。
夏秋介紹,值得提醒的是,此時不要讓皮膚腠理開泄出汗而使陽氣大量喪失。違背這個原則就會損傷腎氣,來年春季易出現肢軟乏力畏寒等癥。早睡晚起有利于保持保養人體陽氣,溫熱身體,固攝精氣,避免外界的陰寒之氣侵襲人體。所以冬季的運動要適度,體育鍛煉有利于血液循環,舒展筋骨,增強抗病能力,保持新陳代謝,防止肥胖。但過度的運動易耗傷陽氣,使寒氣趁虛而入,還增加運動損傷的風險。所以冬季鍛煉的強度不宜太大,以微微出汗為宜,慢跑、散步、太極拳、騎車等是不錯的選擇。
寒從足下生保暖先暖足
夏秋介紹,立冬過后,保暖要適度,冬季起居避寒就溫,但要隨著氣候變化及時增減,過度少穿易受寒邪侵襲,傷及陽氣,致生他病;過度多穿或室內溫度過高,反致陽氣郁遏,生內熱,誘發疾病。寒從足下生,保暖先暖足,冬季尤應注意足部的保暖,睡前泡腳及足部按摩,有利于疏通經脈,消除疲勞,養生祛病。
在情致養生方面,夏秋提示,精神內守,冬季應控制情志活動,保持情緒的安定,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嚴冬之時萬物凋零,人在冬季容易出現情緒問題,煩惱,悲傷,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讓人神不內守,因此保持心態平和,保持自我滿足感,不要在過度追逐名利,更有力于身心健康。適度戶外活動,多曬太陽,有利于消除抑郁情緒。
進補要適度少食肥甘厚味
隨著氣溫的走低,很多人發現自己最近能吃了,而且俗話說“冬季進補,上山打虎”,此時是進補的好時節,一些人就開始大補特補。夏秋介紹,立冬后是冬補的好時機。古有“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等不一而足。
根據冬季氣候特點,冬季飲食以適量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高食物,少食糖類、脂肪、鹽分含量高的肥甘厚味。堅果類食物含蛋白質較高可適度攝入,白菜、芹菜、蘿卜、韭菜、菠菜、土豆、西紅柿等蔬菜可多攝入。但要注意的是,冬季飲食補養一定要適度,否則隨著體重的增加,會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夏秋提示,冬季進補應按需而為,調補五臟虛損、平衡陰陽為主,無明顯虛損者,無須進補,陰虛之人可多吃銀耳、木耳、梨、桑葚、甘蔗、黑芝麻、豆腐、百合、鴨肉、蜂蜜等;陽虛之人多食牛肉、羊肉、鹿肉、荔枝、生姜、大棗等補氣助陽食物。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沈華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