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分時節(jié)話養(yǎng)生

shiyingbao

9 月23 日,太陽黃經達180 度,此時“斗指己,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為秋分也”。秋分是24 個節(jié)氣中8 個重點節(jié)氣之一,其特點是晝夜時間相等,陰陽各半。天人相應,人們在養(yǎng)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使機體保持“陰陽平衡”。

一:秋分已至,氣溫下降明顯,早晚溫差加大。在這一時節(jié)何如把握好“秋凍”的分寸,預防感冒等疾病?除了感冒,在這一時節(jié),還應當注意預防哪些疾病?

自古以來,“春捂秋凍”就是養(yǎng)生諺語。秋凍是說秋季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而要適當凍一凍,從而激發(fā)身體逐漸適應寒冷,預防冬季多種疾病的能力。秋凍有一定道理,但卻不是一凍到底。當天氣變化平緩時,少穿點衣服,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感覺寒冷,是可以的。而當有強冷空氣活動,氣溫急劇下降時,則不能一味地追求秋凍,否則容易患上感冒或呼吸道疾病。另外需要注意,腳部一定要保暖。

一些老年人朋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于天氣轉涼,特別警惕心腦血管疾病、胃病、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病的發(fā)作。

寒冷是誘發(fā)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寒冷的狀態(tài)下,人體會把體表血液輸送到身體內部,以保存能量。這就導致血管緊張,血壓增高,心跳加快,勢必會加重心臟的負重,讓原本就有病變的心臟加重缺血、缺氧,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病變。患腦血管疾病者,受寒之后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huán)外周阻力加大,血壓升高,腦部負荷加重,易引發(fā)腦出血或腦梗塞。

患有胃潰瘍、慢性胃炎的人更要注意保暖,人體受寒冷刺激后,會導致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腸發(fā)生痙攣性收縮,使原有的老胃病發(fā)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老慢支患者在受到寒冷刺激后,氣管、支氣管會發(fā)生痙攣,加重原有咳嗽、喘息等癥狀,影響生活。

風濕病患者。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者,平時關節(jié)就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假如盲目秋凍的話,會加重病癥,導致關節(jié)疼痛難忍。

二:秋分過后,天氣逐漸轉涼,飲食方面應該如何調整?哪些食物是這一時節(jié)的養(yǎng)生佳品?

在飲食調養(yǎng)上,中醫(y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fā)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總的原則是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于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fā)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針對大部分平和體質的人,秋分時節(jié)不妨試試以下食材以養(yǎng)生:

1、百合潤肺 百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脫甲秋水仙堿和鈣、磷、鐵及維生素等,中醫(yī)作為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的補藥。百合具有明顯的鎮(zhèn)咳、平喘、止血等作用,還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將百合洗凈,煮熟,加粳米熬粥,放冰糖后食用,可清熱潤肺,滋補益中。

2、枸杞溫補 枸杞具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泡茶喝可治療體質虛寒、性冷感、健胃、肝腎疾病、肺結核、便秘、失眠、低血壓、貧血等癥。由于枸杞屬溫補之藥,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體質虛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可經常食用。

3、銀耳生津 銀耳乃藥食同源之物,藥性平和,有扶正固本和很好的滋補潤澤作用。銀耳性平,味甘、淡,入肺、胃、腎經,能潤肺滋陰,養(yǎng)胃生津,補腎益精,強心健腦,對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虛熱口渴等均有一定的療效。秋季干燥,銀耳蓮子粥可謂是清熱去燥、滋陰養(yǎng)胃的佳品。

4、蘿卜開胃 多吃蘿卜,可以有效地緩解喉部的不適,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秋分容易腸胃不適,由于季節(jié)的轉換,食物的轉變容易削弱腸胃的功能,讓細菌有機可趁,引起腸胃疾病。而蘿卜可以促進腸胃的蠕動,對食物進行完整地消化,還能刺激人們的食欲,避免秋季食欲不振的問題。

5、梨清肺

梨是秋天最好的水果,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等功效,適用于熱病傷津煩渴、消渴癥、熱咳、痰熱驚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腫痛、消化不良等癥。梨是最常見的清肺食物,可以蒸食、煮湯,還可以搗泥成梨糕,對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效果極佳。

除了多吃些潤肺去燥的蔬果,還要及時補充水分,日常可以多飲一些菊花茶、枸杞茶、梔子茶或檸檬茶,還可放入冰糖、羅漢果等,幫助人體去除秋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輕松的心情。

三:秋分時節(jié),在生活起居、戶外運動方面注意哪些養(yǎng)生細節(jié)?

1、 首先是重視精神調養(yǎng)。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輒發(fā)脾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摟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則內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為明顯。因此,預防秋燥的另一環(huán)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yǎng),并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平時應注意保持樂觀情緒,經常到空氣新鮮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納新,以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燥邪的侵害。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秋游,登高望遠,既調暢情志又鍛煉了身體。

2、 由于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干燥,運動時應注意防止受涼感冒。秋日早晚溫差大,尤其是清晨溫度比較低,不要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而是應該等到身體發(fā)熱后,才可脫下衣服。鍛煉后還切忌穿汗?jié)竦囊路诶滹L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3、 要預防運動損傷。由于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的環(huán)境中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jié)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的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jié)的運動損傷。因此,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準備活動。

情志養(yǎng)生

情志養(yǎng)生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yǎng)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歷重陽節(jié))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yǎng)生中的養(yǎng)收之法,也是調節(jié)精神的一方良劑。

飲食養(yǎng)生

在飲食調養(yǎng)上,以陰陽平衡作為出發(fā)點,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做到“陰陽平衡”、“出入平衡”。同時,在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也是注重調和陰陽。

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是指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于秋,肺氣盛于秋。少吃辛味,是要防肺氣太盛。中醫(y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剩肺氣之侵入。根據中醫(yī)營養(yǎng)學這一原則,在秋季這6 節(jié)氣期間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韭、蒜、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忌苦燥

中醫(yī)學認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素問—五臟生成篇》中言:“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fā)或逐漸加重。所以,《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臟之病,五味和四時之間的生克制化關系,提出“肺病禁苦??秋不食肺”的觀點。因此,秋令飲食養(yǎng)生應忌苦燥。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晝夜均、寒暑平。此時秋高氣爽,氣候宜人,在農村有豐收的喜悅,在這個時候是寧神調鐘(生物鐘)的好時候,如連喝三天秋分順安養(yǎng)生湯對身體大有益處。

順安養(yǎng)生湯

原料:紅棗10 枚,黑木耳20 克,山東東阿阿膠6克,冰糖適量。

制法:先將黑木耳用溫水泡開,然后與紅棗、阿膠同煮,慢火熬成羹,依個人口味加入冰糖即可。此為一天煎服量,自秋分當天算起連服三天。

功效:本湯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氣為陽,血為陰;氣行則血行。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滋陰潤肺生津和補腦強心的作用(秋與肺相應,秋主燥)。

油醬毛蟹

配料:河蟹500 克(海蟹也可),姜、蔥、醋、醬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黃酒、淀粉、食油各適量。

制法:將蟹清洗干凈,斬去尖爪,蟹肚朝上齊正中斬成兩半,挖去蟹鰓,蟹肚被斬剖處摸上干面粉。將鍋燒熱,放油滑鍋燒至五成熟,將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鍋煎炸,待蟹呈黃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熱均勻,至蟹殼發(fā)紅時,加入蔥姜末、黃酒、醋、醬油、白糖、清水、燒八分鐘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濃湯汁,入味精,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鍋即可。

功效:益陰補髓,清熱散瘀。

此外,對于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余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fā)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濕體質的人,應忌食油膩;木火體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容易導致過敏的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