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養生論文2000字.doc

shiyingbao

中醫養生論文河北醫科大學這學期我選修了中醫養生。通過這門選修課,我學到了很多有關中醫養生的知識,對于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我的學習生活中,我會把這些中醫保健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改變我以前不好的生活習慣,采取正確有效的保健方法,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通過中醫養生課程,使我認識到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及它們在中醫學中運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臟腑,不同的臟腑各有其功能,而臟腑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那么我們首先必須要弄清楚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而所謂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養生之道就是保養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益壽延年的原則與理論,是中國醫藥文化之精粹。以下,我將談談我在中醫養生課堂上學到的一些具體知識,以及如何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很好的實踐它。首先要清楚養生的要點:行動,堅持,觀察,適合自己。話說心動不如行動,行動是第一步。再小的事,不行動的話,結果還是零。中醫養生也是這樣,只有不斷的堅持,長期積累,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一個人要想有好的身體是與平時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緊密相連。

通過保健與養生課程學習讓我了解了一些常用的保健技巧和養生理念,也對中華傳統的中醫養生之道有了粗淺的認識,更加的佩服古人的聰明智慧的結晶。以后我們對一些常見的、小的身體疾病問題不僅僅是只有吃藥打針才可以解決,還可以選擇通過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來治療。比如按摩一些保健穴位,拔罐,食療,等傳統中醫方法,不僅副作用小,而且只要長期堅持去做有些疾病就能緩解,最后達到治愈的效果。養生的這種特性,使得在使身體更加健康的同時還陶冶著心性。首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季養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運動變化的規律。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才能順利安康地度過一年四季。春季養生,春季陽氣初生,抵抗力弱,最怕風邪侵襲,而此季多風,因此要避風邪,注意身體保暖,不要隨意驟減衣服,防止受涼。夏季養生,人體在夏季心火旺盛,而腎水虛弱,雖自覺大熱喜冷貪涼,但應有節制。飲食上注意慎、戒油膩和粘膩食物,少食苦味食品,增食辛味食品,以養肺臟,勿過飽,勿暴食冷飲和冷凍瓜果。秋季養生,秋三月,肺氣旺,飲食應減少辛味食品,適當增加酸味食品,使肝氣得到補陽,避免肺旺而克傷肝木。

四季養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冬季養生我們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一、要有充足睡眠,睡眠時注意防寒保暖,免受寒冷風的侵襲,引發感冒、呼吸系統等疾病。二、保暖,保養好人體陽氣。三、陽光充足時做輕松的運動,應避免劇烈運動使皮膚開泄出汗而耗傷身體的陽氣。四、可以進行一些運動。在運動鍛煉前做好充分準備活動,以防運動損傷。而且盡可能室內活動,如:瑜珈、跳繩、踢毽、撞背,金雞獨立等活動。在鍛煉后做些放松活動,如:調息,即深呼吸,洗個熱水澡等。五、冬三月,腎氣旺。飲食之味應該減少咸味食品,以防助長腎氣,適當增加苦味食品,使心氣得到補養,可避免腎水旺而克傷心火。多吃一些時令水果和蔬菜。另外,我還學到了簡單易行的六字訣氣功。口訣:春噓侖,雙手摩擦常在面。此外,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空閑時,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也有很好的保健效果。比如:深呼吸(腹式呼吸、調息、冥想)閉目、緩慢吸氣,吸氣入腹,腹部鼓,停止,緩慢將氣呼出,腹部內收。重復進行。金雞獨立,單腳立地,另一腳抬起,雙手下垂,閉目。盡量保持站立的時間。叩齒,上下牙齒互扣,口腔會產生唾液,緩慢將唾液咽下。用10手指肚或手握空拳輕輕敲打頭部一遍,從前發際到后發際。

促進頭部血液循環,防止脫發、白發、頭發油等。我從中醫養生課堂中學到許多保健知識。現在我們大學生的學習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往往忽視了自己的健康。只有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保養,預防疾病,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學習,生活。篇二:中醫藥養生論文中醫養生學論文【摘要】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講,養生講究辨證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注重辨別人們的體質特點,并根據體質特點、所處地理環境特點、發病季節的氣候特點,辯證用藥調理。本文闡述了不同體質的養成、變化和養生原則,并根據自身屬于氣虛體質的特點,從自己本身的飲食、生活和藥理保健出發,結合中醫體質養生思想體系的內容,提出合適的養生改進措施,從而達到保持身體健康,機體功能正常的狀態。【關鍵詞】民以食為天藥食同源無為而治【正文】名以食為天:從古至今,關于飲食的話題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樂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飲食入手的養生之道。飲食搭配和調養得當,可以充分地補充我們日常活動所需的營養,提高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使我們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正如《壽親養老新書》所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飲食是人賴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調配飲食,才能固氣養精,供給五臟六腑的正常運作,長期合理的飲食規劃,從長遠看來對身體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從飲食的過程來說,飲食要“定時”,即三餐要有規律。規律的飲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給身體所需的養分。在學習和工作中忙碌的我們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過了早餐的時間,三餐的時間也比較隨性,無規律可言,長此以往會損害營養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對身體的損害是可觀的。飲食也要“定量”。看見喜愛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飽脹的程度,不喜歡就少食,這樣的偏食和過量飲食都是不對的。吃得太多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使脾胃超負荷地工作,使胃壁變薄,胃粘膜受到損傷。《內經素問》中提到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正是這個道理。飲食也不可過于追求速度。飲食應當細嚼慢咽,充分發揮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從而減輕脾胃的負擔,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習和工作再忙碌,我們也不應該犧牲飲食的時間來增加工作效率,只會起到事同時,飲食也提倡“專致”。也就是說飲食要一心一意,不可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許多人以為這么做是節省節省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其實不然。飲食的過程中血液大量回流到消化道以促進吸收,腦部的血液供給就相應減少了。邊飲食邊工作,不僅此時的工作效率低,并且影響了腸胃的運作,可謂得不償失。

根據季節來劃分,一年四季中飲食要順從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身體四季的不同需求,正是所謂的“因時養生”。因時養生,就是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保證健康長壽的方法。這種“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是中國養生學的一大特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古人總結出的四季養生方法是科學的闡釋。首先,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春夏之際正是由寒轉暖、大地回溫、陽氣聚斂之時,故調陽是順應氣節的養生之道。在飲食方面,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且足以影響脾胃的適化功能,正如《攝生消息論》所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反過來說,春季養 生應多食麥、棗、豉、花生、蔥、香菜等,以扶陽氣。 其次,夏季氣候炎熱,陽盛于外。根據五行學說而言, 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故助心氣而制肺氣是順 應夏季特質特征的體現。從飲食上來說,夏季宜多食酸味以 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飲食也不可 貪圖一時之快而過寒。西瓜、綠豆湯等都是解外熱的佳品, 但不宜冰鎮以免寒氣損傷脾胃。 最后,根據五臟六腑的不同需求來劃分,中醫講究“五 色入五臟”。

五色是指赤青黃白黑,可以滋補心肝脾肺腎。 人體作為一個內外統一的有機整體,通過五色和身體調和并 順應五態,就可以調整人的容顏和身體。 藥食同源:藥物與飲食來源同出一轍,五谷(麥、黍、稷、 韭)、五畜(雞、羊、牛、馬、豬)等,既是食用之物,又是健身之藥,健身以扶正,亦有祛邪之力。從狹義上講,蔬菜瓜 果,肉禽蛋魚之類為常用膳食;由廣義上看,舉凡能滋養脾 胃,補益正氣,健身強壯之品,皆可謂“藥”。利用食物防 病治病,就地取材,簡便易行,實惠經濟,既無某些中藥之 大家知道,中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藥和針灸。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 食物,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 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 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 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 叫做藥食兩用。由于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藥物和食物的 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 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 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于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 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

知道了中藥和 飲食物的來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們就不難 理解藥食同源的說法了。 藥膳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 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 用的膳食。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 賦以藥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 年益壽。因此,藥膳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 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 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 無為而治:“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出自《老子》,無為而治不是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不管不顧,而是提醒我們應該 以最適合最穩定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身體。這樣我們才能使 我們的身體保持最好的狀態面對每一天。 什么叫無為而治?就是說要遵守自然的規律,而不是自 己主觀地蠻干與妄為。比如,秋風一來就把落葉全掃光,而 你連著掃一個月可能都掃不干凈。大自然的規律不會在乎這 么點兒人力,也不會疼惜你付出多大的代價。所謂道“以萬 物為芻狗”,就是說大自然無所謂仁慈和仁愛,對待萬物就 像對待草狗一樣。但 是,大自然這種無情其實正是一種大情,這就是自然的 規律。 人們如果順應自然,不去勾心斗角,也沒有高低之分、 貴賤之別,就能活得非常自在,就不會生病。

作家王蒙曾就養生之道請教過著名學者周谷城先生,周 谷城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我的養生之道就是“不養生”。王 蒙大受啟發,聯想到生活中有不少人,有的吃補藥吃出了大 病,有的練氣功練得走火入魔,有的煉丹服藥把自己毒死, 有的練長跑把自己累死,都是因為養生過頭的緣故。 養生過頭的人,往往失去了人生的不少樂趣。舒松年先 生在一篇文章里說,他有一位年近花甲的姓馮的朋友,馮先 生人生的一切為了兩個字——“長壽”,為了長壽,他一生 10 兢兢業業,誠惶誠恐,大事小事都不敢隨便,唯一信奉的就 是“靜坐養生”。多活動怕傷筋骨,多說話怕傷神,多唱歌 怕損喉,跳舞怕扭腰,讀書怕壞眼,下棋打牌怕得高血壓, 飲食吃素不沾葷,對素菜也百般挑剔,怕不潔吃了危害生命。 馮先生把一切美味佳肴、一切文娛體育活動、一切興趣愛好 都看成危害生命的殺手,像他一樣活下去,即使活到一百歲 又能有什么意義? “不養生”其實并不是真的不養生,不 過是主張自然、自由、輕松地生活,反對因“養生”而把人 的生活弄得緊張、呆板、忙碌、謹小慎微;主張人的生活應 該自然、自由、放松一點,不要過于做作、“雕鑿”。俄國學 者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一種詩的金剛石,只要是天生的, 它就用不著像巴西的礦砂中掏來的金剛石一樣,花長時間去 琢磨。” 中國傳統養生理論認為人和自然都是“氣”的產物,人 處在天地之間,生活與自然環境之中,只作為自然界的一部 分存在。因此,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同受陰陽五 行的制約,并遵循自然的規律。《靈樞》人與天地相參也, 與日月相應也的論述,就概要地闡述了這些規律。必然直接 或間接地影響人的身體與病理變化的觀點。唐代著名養生家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