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秋養生的食物有哪些

shiyingbao

立秋養生的食物有哪些你知道嗎?立秋后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于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著點。一起來看看立秋養生的食物,歡迎查閱!

立秋養生的食物

1、立秋食物菌類選擇——平菇

作為立秋之后的時令蔬菜,平菇的營養價值可是很高的。據研究分析,在平菇當中,蛋白質的含量是很高的,除此之外,平菇當中氨基酸的成分也是很齊全的。而且,平菇當中的礦物質含量也是相當的豐富的,而新鮮的平菇更是能達到補充身體營養的功效,所以說,立秋之后,選擇菇類的食物的話,平菇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2、立秋食物蔬菜選擇——豆角

豆角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很常見的蔬菜,也是很多人都很喜歡吃的蔬菜。豆角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扁豆、豌豆和豇豆。在豆角當中,含有很優質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的幫助是很大的。除此之外,豆角當中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因此,常吃豆角,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調理脾胃虛弱的癥狀,還可以幫助人們化濕補脾。所以說,立秋之后選擇蔬菜,選擇豆角是最好的。

3、立秋食物主食選擇——糙米

饅頭、大米、粳米、小米、面等,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可以選擇的主食是有很多的。只是,懂得養生的人都知道,不同的時節選擇不同的主食對人體的幫助也是不同的,而最適合立秋之后吃的主食,自然就是糙米。這主要是因為,糙米并未經過任何的加工,它很好的保留了大米當中的營養價值,所以說,在糙米當中,維生素的含量會更好,營養成分也更加的全面。所以說,立秋之后選擇主食,糙米自然是首選的對象。

4、立秋食物肉類選擇——羊肉

因為羊肉的膻味很重,所以很多人都不是很喜歡吃羊肉。只是,無論是從營養上考慮,還是從中醫上考慮,羊肉都是立秋很好的肉類選擇。因為立秋之后吃羊肉,不僅可以溫補身體,還可以幫助人體抵御寒冷。除此之外,羊肉還可以幫助人體增加消化酶的產生,幫助腸胃更好的消化,延緩人們身體的衰老。而對于哮喘、貧血、肺結核、營養不良等癥狀,羊肉也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立秋習俗

立秋的主要習俗有:立秋節、摸秋、秋忙會、貼秋膘等。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摸秋,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立秋后的養生方法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癥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于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于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立秋養生的食物有哪些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