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淡飲食傷透肝、吃苦進補招來癌……口口相傳的5個養生法,竟是在折壽!

shiyingbao

現代人對養生的關注程度,可以說還是越來越高了,基本上每個人都能知道那么幾個養生習慣,例如“清淡飲食”、“過午不食”等等。但問題來了,這些口口相傳的養生習慣真的正確嗎?小編接下來就來和大家說說——

堅持“過午不食”,真的能更長壽?古人的養生法近期深受人們歡迎,比如佛家的“過午不食”、道家的“辟谷”等等。

其實,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過午不食”這種生活習慣是沒有大問題的。但是,現代人生活方式已經發生改變,如果照搬照套古人的養生方,身體可能出現大問題。現代人夜間活動量大,有些人還習慣熬夜,常常到凌晨才睡覺,如果盲目地照搬“過午不食”,選擇少吃或不吃晚飯,會使身體缺乏能量,進而影響健康。再者,人的胃中存在胃酸。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可能會導致胃酸對胃黏膜造成損害,久之就會出現潰瘍等疾病,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等問題。因此,建議大家要吃好三餐,晚飯可以盡量選擇清淡、易吸收的食物,不攝入過多熱量,少吃宵夜,從而減少胃腸道負擔。

醫生說的“清淡飲食”,究竟是什么?“清淡飲食”是很多慢病的飲食原則,被不少中老年人推崇。但小編要提醒的是,醫生說的“清淡飲食”并不是很多人以為的葷腥不吃、油鹽不進,天天吃素食。

長期吃素,會導致身體無法攝入足夠的蛋白質,肝臟和載體蛋白的“原料”不足,造成轉運甘油三酯的能力減弱,脂肪在肝臟內堆積,在不知不覺中就吃出了脂肪肝。醫生說的“清淡飲食”是相對“肥甘厚味”而言的(油膩、味道重的食物),指的是保證食物多樣化的情況下,注意烹飪方式,合理搭配營養,同時注意調味料的使用,做到少油少鹽少糖,放麻、辣等重口味調料。

想做到清淡飲食,并不能只吃素,得做到葷素搭配、粗細結合,建議從選購食材開始全程把控。

選購食材時,素菜占比約為葷菜的三倍,即葷:素=1:3,一周可以吃2~3次粗糧。

烹調方式上,盡量選擇蒸、煮、燉、汆、涼拌等,少油炸的烹調方法。如果要吃煎炸食物,每周別超過3次,且最好在中午吃,調味時切記少油少鹽,避免重口。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

每人每天烹飪油盡量控制在 25~30克(標準瓷勺約 3 勺);

鹽不超過6克(能控制在5克內最好,最多不超過 1 啤酒瓶蓋);

糖每日攝入量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過25克(標準瓷勺約2勺)。

千金難買老來瘦?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現代社會,肥胖人群越來越多,“三高”患者也越來越常見,這也讓不少人對這句俗語深信不疑,上了年紀稍微有點發胖的老人都開始節食減肥。肥胖帶來的代謝問題及心腦血管風險,確實值得當代中老年人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中老年人都得很瘦。

調查發現,偏瘦的中老年人大多吃得太素,存在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問題。如果是正常飲食情況下,老人適當超重未必就不好——

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發現,在70多歲的人中,超重的人比體重正常的人10年內死亡的可能性要小;

日本科學家的研究也顯示,體重超重不一定會影響到人們的壽命,反而體重不足者與超重者相比,更多死于惡性腫瘤、心臟病和肺炎。

由此可見,太胖不健康,過瘦也會影響壽命。因此,建議中老年人不要因為輕微的體重變化而“斤斤計較”,甚至“談胖色變”,更無須因此刻意“清淡”度日,盲目求瘦未必長壽!

夏日吃苦,勝似進補?俗話常說:“夏天吃苦,勝過進補。”很多人在夏天喜歡吃點“苦”,來清熱降火。

其實,苦味食物不僅能刺激膽汁、胃液分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吸收,還能除邪熱,幫助除煩躁、消暑氣,適當吃點,確實是有補益作用。不過,小編要提醒大家,這兩種苦味食物可不能吃:1. 帶苦味的堅果、谷物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某些谷物和堅果(玉米、花生最常見)吃起來有點苦味,其實這是黃曲霉毒素搞的鬼。黃曲霉毒素具有強烈的肝毒性,是一種會誘發肝癌的強致癌物,而且它的熱穩定性非常好,常規烹調是無法分解的。此外,不少人會自制植物油,但無論是從原料選擇,還是機器清潔,抑或是操作方面,都有滋生黃曲霉毒素的隱患。

2. 帶苦味的瓜類常見的葫蘆科蔬果(如黃瓜、西瓜、絲瓜、冬瓜、西葫蘆、南瓜等),在生長過程中如果受到高溫、干旱、污染、過量農藥、瓜藤受傷等因素的影響,就會產生帶苦味的葫蘆素。葫蘆素是一種高毒性物質,雖說它不會致癌,但誤食的話,會引發急性中毒癥狀,嚴重時甚至會致死。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俗話說:“飯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很多人都有“飯后得遛遛食兒”的習慣。

其實,飯后走一走確實能幫助舒緩心情、促進消化。但這里的飯后走,不是讓你吃飽馬上就散步,而是要先間隔20~30分鐘。飯后胃部充盈,往往需要血液運行到胃腸進行初步消化。如果急于起身,血液集中到四肢,胃腸的活動反而會延緩,誘發消化不良。所以,飯后別急著散步,最好先休息20~30分鐘。胃下垂患者及患有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飯后快走,容易加重病情,故不建議嘗試。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