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yī)養(yǎng)生,中醫(yī)五行與五臟

shiyingbao

中醫(yī)五行與五臟、五竅、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之間的關系

五行生克關系是易經與黃帝內經的理論依

五行學說最早見于戰(zhàn)國末年的《尚書·洪范》“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里所說的“五行”,是指具有木、火、土、金、水特性的五種不同屬性元素:

凡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凡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凡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生、相克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guī)律。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系,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黃帝內經》醫(yī)學理論的根本就是五行學說,其核心思想是“整體與平衡”

中醫(yī)學運用了五行聯系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主司五體,開竅五官,外榮于體表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為臟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

依據五行相克規(guī)律,臟腑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如:肺氣肅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氣之上逆和肝陽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氣的條達,可以疏泄脾濕之壅滯,此即木克土;脾氣運化,可以調節(jié)腎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濕之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上濟于心,以制約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陽熱,可以制約肺氣的清肅太過,此即火克金。

中醫(yī)五行與五臟五德等的關系

圖解:從左到右

肝:

肝主疏泄,藏魂;五行屬木;

對應顏色為綠色,綠色食物入肝,肝不好人的臉色發(fā)青;

對應季節(jié)為春天,春天補肝、養(yǎng)肝較好;

五味中酸入肝,酸生肝,肝不好的宜咸(水生木)不宜辛(金克木);

對應五德為“仁”,先天缺木,肝不好,仁慈之心不足,守仁就是不怒,疏肝養(yǎng)心(木生火);

對應五情為“怒”,怒傷肝,“易怒”、“暴怒” 會過度消耗肝氣,使肝氣不足;

肝開竅于眼,與膽互為表里, 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黃,眼干,眼澀,畏光,流淚;

肝功能弱的人喜酸(肝不好少吃過酸的食品),易怒,脾氣大,眼睛干澀;

以酸味為主的食物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

食補:春天吃綠色食物(黃瓜、豆角、青椒);

行補:穿綠色、青色衣服。

心:

心主血氣,藏神,五行屬火;

對應顏色為紅色,紅色食物入心,心臟不好的人臉色發(fā)紅,血液循環(huán)弱;

對應季節(jié)為夏天,夏天適合養(yǎng)心;

五味中苦入心,心不好的宜酸(木生火)不宜咸(水克火);

對應五德為“禮”,先天缺火,心不好,易無禮,守禮就是不恨,清心養(yǎng)脾(火生土);

對應五情為“喜”,喜傷心,“大喜”“暴喜”會使心氣消耗過度;

開竅于舌,與小腸互為表里,心有病者,舌尖紅,或舌頭轉動不靈,吐字不清;

心臟功能弱的人五味喜苦;

心臟功能弱的人,喜則容易激動,大喜傷心,樂極生悲;臉色發(fā)紅,血液循環(huán)弱,舌頭發(fā)麻,起泡,潰爛;

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治療各種瘡癥;

食補:夏天吃紅色食物(西瓜、西紅柿、紅心火龍果);

行補:穿紅色衣服。

脾:

脾主運化,藏意,五行屬土;

對應顏色為黃色,黃色食物入脾,脾不好的人臉色發(fā)黃,血液循環(huán)弱;

對應季節(jié)為長夏,長夏時值夏、秋之際適合養(yǎng)脾胃;

五味中甜入脾,脾不好的宜苦(火生土)不宜酸(木克土);

對應五德為“信”,先天缺土,脾不好,易無信,守信就是不怨,補脾養(yǎng)肺(土生金);

對應五情為“思”,思慮傷脾,思維長時間的高度集中或思慮太過,氣血受阻,郁結在一處,不能通暢運行到周身而致病;

開竅于口(唇),與胃互為表里,脾胃不好的人,口中乏味,口干,唇干裂,食而不化;

脾功能弱的人,喜甜、愛思;脾胃不好的人臉色發(fā)黃,口發(fā)干,唇干裂;

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yǎng)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食補:長夏吃黃色食物(香蕉、小米粥);

行補:穿黃色衣服。

肺:

肺主宣降,藏魄,五行屬金;

對應顏色為白色,白色食物入肺,肺不好的人臉色發(fā)白,呼吸功能弱;

對應季節(jié)為秋天,秋天適合養(yǎng)心;

五味中辛入肺,肺不好的宜甜(土生金)不宜苦(火克金);

對應五德為“義”,先天缺金,肺不好,易無義,守義就是不惱,潤肺養(yǎng)腎(金生水);

對應五情為“憂”,愁憂、情緒抑郁導致肺氣閉塞;

開竅于鼻,與大腸互為表里,肺有病者,會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流鼻血,不辨香臭;

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易悲憂,多愁善感,臉色發(fā)白,呼吸功能弱,嗅覺差;

辛味食物有發(fā)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食補:秋天吃白色食物(白蘿卜、雪花梨);

行補:穿白色衣服。

腎:

腎主精髓,藏志,五行屬水;

對應顏色為黑色,黑色食物入腎,腎不好的人臉色發(fā)黑;

對應季節(jié)為冬天,冬天適合養(yǎng)腎;

五味中咸入腎,腎不好的宜辛(金生水)不宜甜(土克水);

對應五德為“智”,先天缺水,腎不好的人易無智,守智就是不煩,固腎養(yǎng)肝(水生木);

對應五情為“恐”,恐傷腎,驚恐不是直接傷腎,而是先通過心的感受,繼而由腎承受,前者多傷及心神,后者則多傷腎氣;

開竅于耳,與膀胱互為表里,腎有病者,耳中蟬鳴,或癢,或耳背,或聾;

腎臟功能弱的人五味喜咸;咸雖為五味之冠,但也要適可而止;

中醫(yī)認為咸味食物有調節(jié)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咸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于優(yōu)質的咸味食物;

食補:冬天吃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黑木耳、海帶等);

行補:穿黑色、藍色衣服。

人的先天五行分析

四季養(yǎng)生:

1、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復蘇,萬物生發(fā)向上,內應肝臟,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葉、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內應心臟,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臟腑氣血旺盛,采用金銀花、荷葉、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jié)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興平天氣,天熱下降,低濕上蒸,濕熱相纏,內應脾臟,應采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干燥,內應肺臟,此時五臟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jié)夏季臟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內應腎臟,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臟腑的氣血旺盛,適應自然界的變化。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