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1:吃某些「健康」食物,就能改善健康。
這可能是最廣泛流傳的一種健康認知了。每一種食物都被貼了標簽,比如吃雞胸肉是增肌的,吃蘋果是減肥的,吃藍莓是美容的,吃木耳是降脂的,吃洋蔥是保護心臟的……這些說法對不對呢?其實不能算是錯,因為這些食物的確有些營養上的長處。但是,如果只考慮吃什么食物,是很難得到健康的。這是因為,人所需要的營養素和保健成分類型眾多,必須從多種食物獲得,一種或幾種「健康」食物不能滿足人體的所有需要。
一位追求養生的中年女性,每天早上只喝蘋果藍莓番茄獼猴桃打成的汁,加1勺蛋白粉;中午只吃一塊三文魚、兩片生菜和兩勺藜麥飯,晚上只喝小米粥加涼拌洋蔥木耳。她自以為很養生,但實際上人越來越憔悴沒精神,還不如以前正常吃三餐的時候。原因很簡單:她這么吃,連基本的能量和蛋白質供應都不夠,就算吃了那些「健康」食材,又怎么可能讓人增加健康和活力呢?
保健品的道理也是一樣。在三餐飯都不好好吃,營養不合理的情況下,服用一大堆高價保健品,是沒有意義的。人的身體是靠大量的三餐食物來建造和維護的,不是靠那一丁點保健品來支持的。
誤區2:食量少能讓人健康長壽。
近年來,「過午不食」、「少食」已經成為了養生潮流。很多人聽說,研究證明少吃25%的食物能延緩衰老,健康長壽。于是,很多老年人晚上都不吃飯了。「晚上吃飯是養醫生…」這話對不對呢?要看你是在什么基礎上少吃,也要看你是在什么生活狀態下少吃。
如果以前的確吃多了,超過了身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那么少吃的確是有利健康的。問題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多吃。對本來就不會吃到胃能夠容納的最大量的人來說,在原本熱量并不過多的前提下,再少吃25%,真的會更好么?那就不一定了。
在人過50之后,本來就處于肌肉逐漸減少、體能逐漸下降的狀態中,到70歲以上更是極易出現「肌肉衰減癥」(sarcopenia),嚴重影響健康長壽。年輕的時候,如果短時間中食物數量太少,或一日中某餐營養不足,身體還能調整;但年過50之后,蛋白質合成能力日益下降,分解代謝占主導,本來肌肉就不多的人,還經常搞「過午不食」、「少食」之類「養生」措施,恐怕就適得其反了。
近年來的人類減食研究表明,在長達半年的減熱量15%實驗后,發現受試者的確瘦了,炎癥反應下降了,血壓血脂降低了,但是,他們的肌肉減少了,基礎代謝率下降了,體溫也下降了。而且,這研究還不是在老年受試者中做的。試問,對于一個原本肌肉不足體能偏低的人,或者本來低血壓、怕冷的女性,特別是夏天還要穿長袖的老年人來說,代謝率下降、體溫下降,是不是好的變化呢?顯然不是的。
各位看看各國各地長壽老人的調查,似乎沒有發現很多長壽老人是靠長期「過午不食」、饑餓節食、「減食25%」之類獲得長壽的。長壽老人們通常是牙口好,胃口好,多年來能吃又能干的。
吃新鮮天然多樣化的食物,食量均勻合理,烹調軟硬適度,鍛煉強化肌肉......這些比一味少吃更有利于長期健康。
誤區3:「植物」、「素食」就意味著能防癌防病。
可能是受到西方人的影響,植物這兩個字被賦予了神奇的健康意義。的確,在肉類攝入過多的情況下,多吃一些植物性食品,有利于營養平衡。但是,凡是植物就代表健康、代表安全,這也是一個重大的誤區。前面說到,由于老年人肌肉減少,蛋白質合成能力下降,所以隨著年齡增長,只是同體力活動水平的能量供應標準有下降,但蛋白質供應標準并沒有下降,和年輕的時候是一樣的。換句話說,總卡路里要略微減少,主食可以減量,炒菜油可以減少,但是蛋白質食物卻不能減少。因此,老年人要格外注意保持魚肉蛋奶豆制品的充足攝入。
目前研究表明,每周500克以下的紅肉水平是不會增加癌癥風險的,平均每天可以吃到70克的紅肉。甚至有匯總分析證實,經常吃雞肉與全因死亡率負相關,一個雞蛋有益預防中風,一杯酸奶有利預防糖尿病和中風。所以,動物蛋白只要不過多,對老年人健康長壽是有好處的。每天吃1~2兩肉并不會影響老年人健康長壽。不能因為拿肉當飯吃不好,就說少量吃肉也不好。各地長壽區的調查發現,長壽老人往往喜歡每天少量吃點肉,這是符合營養科學規律的。
相反,在我國的國情下,如果沒有營養素補充、也沒有營養專業人士指導,老年人長年累月地吃純素食,反而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也不能幫助預防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每天一個蛋、一杯酸奶、一兩瘦肉、一兩魚蝦,對健康長壽是有益無害的。中老年人一定要明白,吃植物性食品的健康益處,不是不吃肉蛋奶帶來的,而是吃夠蔬菜水果和雜糧豆類帶來的。這些植物性食材與適量的魚肉蛋奶相配合,能給中老年人帶來最大的營養效益,幫助保持活力,抵抗衰老。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