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我的牙掉了》
周末,小朋友正在啃雞肉,突然說:“疼!肉夾到牙里了!”
他自己摳了會兒,還嚷嚷疼。我看了牙齒外面,沒什么異樣,用手摸了摸他說疼的地方:哎喲,不得了,牙齒后有個硬硬的東西,不會是骨頭卡進肉里了吧?
讓他張大嘴巴,可不就是塊白白的骨頭狀的東西?很硬,一點兒也不晃,扎這么深肯定疼啊!
我有點慌:“媽!媽!快來看,你孫子被骨頭扎進肉里了……”話說完,又想到點什么:“這不會是出牙了吧?”
圖自繪本《一顆超級頑固的牙》
孩子奶奶趕緊跑過來,抱著孫子一看:“這是要換牙啊!哎喲,你嚇死我了,骨頭卡進肉里?哪有這么白的骨頭……”
我和奶奶相對哈哈大笑,眼淚都笑出來了。孩子在旁邊一臉懵:“咋啦?啥是換牙?咋換啊?給我講講唄!”
我一邊笑得肚疼,一邊給他說:“換牙,就是恒牙長出來了,之前小乳牙就要掉了,說明你長大了啊!我們讀過繪本《張開嘴巴,牙齒學校在里頭》,里面有講過的……”
圖自繪本《張開嘴巴,牙齒學校在里頭》
換牙這事兒,我自然是知道的。老一輩有個說法是“八歲八,換狗牙”,所以我一直認為七八歲才換牙。我家小朋友才5歲多,我一時沒往這個方向想。
再者說,換牙時,恒牙不是在乳牙下面么?恒牙把乳牙頂掉,然后自己再慢慢長大。可是,我家小朋友的恒牙,怎么長在后面一排?
孩子奶奶說,外孫女兒好幾顆牙也是這樣,醫生說是因為養得太精細,后來都給拔了。不拔的話,恒牙沒地方長,就會長得歪歪扭扭。
圖自繪本《換牙書》
我想象下前后兩排牙齒的情境,不覺打了個冷戰,好像有點可怕?
當時就帶孩子去了口腔醫院。前臺護士看了看,說可能需要拔牙,不過乳牙輕微活動了,可以觀察一周,自己掉了更好,不掉的話就必須得拔。拔牙的費用,大概是五六十元一顆。
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觀察。拔牙啊?多疼!我沒經歷過拔牙,但聽過不少大人拔牙的感受。如果能自己掉就太好了!
圖自繪本《張開嘴巴,牙齒學校在里頭》
接下來的一周,過得相當忐忑。每天孩子放學,都忍不住想看看他的牙齒,乳牙活動了沒,恒牙又長大了沒?
盼望著乳牙快掉,又擔心恒牙長得太快。拔得太晚,會不會恒牙位置不好糾正?經常看牙,小朋友會不會很緊張?
圖自繪本《我那顆搖晃的牙齒絕對絕對不能掉》
好容易熬到周六,我和奶奶再次帶孩子去看牙。
這次換了家醫院,直接找醫生來看,醫生讓他躺在治療椅上,檢查后給我們說:“恒牙已經長大,乳牙短期內還不會掉,需要拔牙。”
小朋友就問:“拔牙疼不疼?”
醫生是個很溫和的阿姨,她說她給很多小朋友拔過牙,先吃一點草莓醬,然后拔的時候就不疼了,還講了不拔牙會產生的后果。
小朋友對草莓醬很感興趣,氛圍良好。咨詢過價格后,我們當即決定拔牙。
圖自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拔牙的時候,奶奶躲了出去,她不敢看。我也心頭怕怕的,不過過程其實很快。我那會兒緊張,沒注意具體時間,大約三五分鐘吧。
醫生先給要拔的乳牙下放些“草莓醬”,會產生表面麻醉。反復換了2次后,用針在牙齦下打了麻醉。這時孩子說“疼”,醫生迅速加入“草莓醬”,并和孩子說話轉移注意力。
又等了一小會兒,醫生用工具觸牙齦問疼不疼,孩子說不疼,應該是麻醉產生效果了。這時,醫生將牙齦向下分離些,又用鉗子輕輕一拔,乳牙掉了!
然后,醫生將一大團棉花放進去,讓他緊緊咬上15分鐘。
我手心出了汗,問孩子疼不疼。他搖搖頭,我那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走出診室,奶奶正在緊張地踱步。
圖自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
拔牙的過程基本就是這樣了,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后來我們在診室外面玩積木,15分鐘后吐掉棉花,一切都很好。孩子還安慰奶奶:不疼,只有一小會兒有一點兒疼,沒事的……
我花99元辦了張會員卡,會員拔乳牙免費,家人看牙也有優惠。
醫生幫我們包好乳牙,還告訴我們,要多讓孩子咀嚼食物,不要舔牙齒,日常要養成刷牙的好習慣。
圖自《加古里子蟲牙繪本》
除此之外,我還第一次了解了“六齡齒”的“窩溝封閉”。
顧名思義,“六齡齒”是六歲左右長出的牙齒,是口腔里最早長出的恒牙。“六齡齒”共4顆,上下左右各1顆。
“六齡齒”很重要,處于所有牙齒的中心地帶,可以說是牙齒的“支柱”。同時,它也很容易發生齲病,因為萌生得早,而且窩溝裂隙較多,如果刷牙不到位就會齲壞。
醫生說,預防“六齡齒”齲壞,可以給牙齒做“窩溝封閉”,價格大約是每顆一百多元。
經過咨詢親戚朋友,我已經確定要給小朋友做窩溝封閉了。現在我們還沒有長出“六齡齒”,之后會多多觀察。
圖自繪本《我的牙掉了》
養娃真的是操不完的心,這邊剛搞清楚牙齒問題,那邊又要應付小朋友的“十萬個為什么”:
為什么所有人都要換牙?為什么有乳牙和恒牙?嘴巴里共有多少牙齒?爸爸的牙也壞了,如果拔了還會長出來嗎?……
這些問題難不倒我,搬來繪本就可以解決了。當然,最重要的是,孩子換牙期也需要安撫啊!讓他知道這是長大的必然過程,不用緊張,所有孩子都會有這個神奇的經歷。
關于換牙的繪本故事
作為全人類都要經歷的換牙期,自然是有許多經典繪本故事的。
七十多年前,美國繪本作家羅伯特﹒麥克洛斯基,曾經帶著妻女一起在小島上生活。在那里,他將家人的日常生活畫了出來,成為后來知名的“海邊三部曲”。其中有本《海邊的早晨》,講的就是大女兒塞爾換牙的故事。
繪本形象地刻畫了小塞爾換牙的復雜心情:發現牙齒會晃時的擔心,認為自己長大時的驚喜,向小動物宣布秘密時的激動,還有牙齒丟失時的失落……細膩而有溫度的畫面,非常動人。
《牙齒牙齒扔屋頂》是原創繪本。書中小妞妞的門牙掉了,爺爺說要把牙扔到屋頂上,以后個子才能長得高。
我們老家風俗和書中不同:下面的牙要扔屋頂,上面的牙則要扔水溝里。這樣下面的牙會快快向上長,上面的牙也能快快長下來。
這是本能夠勾起童年回憶的書,可以讓小朋友知道我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
此外,還有乳牙怎么也不掉的《一顆超級頑固的牙》,幽默搞笑的《我的牙掉了》,牙齒掉后忙著告訴鄰居的《瑪德琳卡》,還有兄妹倆的搞笑故事《我那顆搖晃的牙齒絕對絕對不能掉》……都能讓孩子從別人的故事中,獲得類似成長的認同感。
關于換牙的科普繪本
我家小朋友4歲多時讀了《張開嘴巴,牙齒學校在里頭》。那時我還覺得有點早,沒想到卻是孩子讀的第一本關于換牙的書,不至于讓他在面對換牙時一無所知。
這本是我認為必收的科普書,我買的時候大概是在孕期。有趣的圖畫,將牙齒知識講得很生動,既能漲見識,又能讓孩子養成刷牙的好習慣。當然啦,也能初步讓孩子知道乳牙、恒牙與掉牙這些事兒。
另外還有藏有小機關的《換牙書》,“加古里子蟲牙繪本”里的《我的牙齒長大了》,都深入淺出地講了換牙知識,足夠回答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
有助于養成刷牙習慣的繪本
換牙期,尤其不能疏忽刷牙習慣的養成。
我們去拔牙時,醫生說要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每次至少刷2分鐘,上下里外都要刷到。雖然平時我們也會說,但到底醫生說的孩子更愿意相信。
如果孩子不愿刷牙,可以讀些繪本幫助養成習慣,比如《小熊不刷牙》、《鱷魚怕怕,牙醫怕怕》、《牙婆婆》、《我的牙齒亮晶晶》、《白骨小哥》等,都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告訴孩子刷牙的重要性,兩三歲都可以開始讀的。
另外,還有科普的《牙齒大街的新鮮事》,講兩個壞家伙想在牙齒大街挖洞蓋房子,想要破壞我們的牙齒,幸虧牙刷帶著警察來趕跑了他們。生動有趣的故事,能夠直觀地了解齲齒的危害,當然也有助于養成刷牙的好習慣啦!
我家小朋友換牙的經歷,就先講到這里了。
你家都有怎樣的換牙故事呢?留言交流下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