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季養生的方法四個 一、調理脾胃在秋季里,調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立秋之后,天氣開始轉涼,夏秋之交,也更應該少食寒性的食物,還有對于生食瓜果的習慣也要改正過來,因為天氣變冷了,那些食物對于脾胃會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在秋季要調理脾胃的話,一定要注意少食多餐,食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刺激辛辣類的食物,這也是清熱、健脾最要注意的飲食調理。二、健康飲食秋季養生主要是以防燥滋陰潤肺為重中之重,所以在于飲食上一定要注意健康的飲食,合理的搭配,以清淡為主。特別是晨起,可多食粥,可以起到一個益胃生津,對于護肝益肺都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益處,比如:黑芝麻粥、銀耳冰糖糯米粥、百合蓮子粥等。三、適時進補在秋季也可以進補,但要注意進補要適量,一般提倡以食補為主,食補不僅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可以滋陰潤燥,非常之不錯的,秋季滋陰潤燥的食物有烏骨雞、燕窩、銀耳、藕、核桃等。四、預防秋乏自古以為就有著“春困秋乏”之說,秋乏一般表現為精神不振、乏力、疲憊等,預防秋乏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還有就是進行適當體育鍛煉,這些對于秋乏都可以有著一定的調節作用。 二、秋季養生注意什么事項 養生進補,藥補不如食補中醫治病是用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之偏,其實食物也有它的偏性。
胡煒醫生說,食品一般無毒,而藥則不同,“是藥三分毒”,有許多中藥同時也是食物,所謂藥食同源。這里給大家介紹幾種:百合:百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脫甲秋水仙堿和鈣、磷、鐵及維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中醫認為,百合具有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功效。山藥:山藥為補中益氣藥,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不論男女老幼、體健體弱,都可食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進補前食用。秋冬進補前吃點山藥,有利于補品的吸收,為秋冬進補打基礎。紅棗:紅棗能健脾益胃、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特別是脾胃虛弱、倦怠無力的人,吃紅棗后能補中益氣、健脾胃,達到增加食欲的功效。同時,紅棗還具有補氣養血、養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蘿卜:民間有“十月蘿卜小人參”、“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等諺語,其藥用價值在于營養成分豐富而均衡。蘿卜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蘿卜的食用方法很多,燒、炒、燉、拌、作餡、作湯等,還可腌、醬、泡、曬干,做成各種蘿卜制品。藕:鮮藕加熱后,性質變溫和,有養胃滋陰、生津、益血、止瀉的功效,能解秋燥、健腸胃。特別適合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表現為肌膚干燥、面色無華的人食用。
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調中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具有延年益壽之功效。蓮子:中醫認為蓮子性味甘、澀、平,入脾、腎、心經,有補脾止瀉、補腎澀精、養心安神、祛除余暑,滋補強身之功。牛羊肉:進入秋季之后,寒冷的天氣影響人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因此,秋冬季要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以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食用牛羊肉可溫補氣血。秋冬進補的注意事項秋冬進補,特別是服用膏方時,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進補要合理。藥補多以溫熱藥為主,進補不當易致體內陽氣過盛,營養物質蓄積化熱,易釀生成毒,毒留體內則會引發多種疾病。如過食辛辣刺激食物可使大便干結難解。其次,調脾胃先于進補。進補前最好先調理好脾胃,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氣、和胃的藥物。老年人和患有慢性胃炎、腸炎脾胃功能弱的人,忌進食大量含有阿膠、鹿角膠的補品。第三,“平補”、“調補”是原則。秋冬季進補可以恢復體力、提高人體抗病能力,但補過頭了也不是好事。第四,進補要因人而異。如同樣是氣虛,有脾氣虛、腎氣虛、肺氣虛的不同,自己到底該怎么補,最好咨詢一下中醫。
養生不僅是合理飲食、適當調補,還要善于調節情志、謹慎用藥、合理運動等。對生活要淡泊質樸,心境平和寧靜;“是藥三分毒”,特別是老人和小孩要謹慎使用抗生素等西藥;另外,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運動,如慢跑、爬山、踢毽、跳繩、練功、舞劍等。 三、秋季養生之飲食原則有五點 1、不要暴飲暴食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建議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有清暑熱又有補益的作用,可以放心食用。2、少吃刺激食品秋天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另外,還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3、飲食不宜生冷由于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于生冷,寒冷食物容易導致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其次,經過一個長夏后,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例如:西瓜、梨、黃瓜等,其性味寒涼,多食可能傷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4、應忌過燥食物中醫養生常識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道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的食物。5、可吃解暑食物雖然已過立秋,但是秋老虎的威力可不比夏天小,同樣要做好預防中暑的措施。一般來說,喝些綠豆湯,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 四、中醫教你秋季如何養生更健康 1.初秋——濕熱重,防暑降溫要繼續。俗語說“熱在三伏”,而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后。故在初秋時期,盛夏的余熱未消,天氣仍然十分炎熱,故有”秋老虎“之說。天氣以濕熱并重為特點。這個時期稱為“長夏”,而長夏“六淫”之邪的主氣就是“濕”。所以,這個時期的養生仍需重視防暑降溫,及時補充水分,還應特別注意防止濕熱、寒濕之邪侵襲機體。2.中秋——養陰要防燥,潤肺益腸胃。“白露”過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這個時期的氣候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所以養生重點是養陰防煤,潤肺益胃。這個時期人的汗液蒸發快,因而常出現皮膚干煤,皺紋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會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
所以,室內要保持一定濕度,同時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3.晚秋——防燥又防垛,情緒要樂觀。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節過后,秋風蕭瑟,天氣漸涼,甚至會氣溫突降,寒潮來臨,最容易引發慢性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也容易在這個時期誘發與加重。故養生重點除仍需要預防燥邪損傷外,還必須預防寒邪傷人,并重視耐寒鍛煉。
時髦大小姐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