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保健— 266 —2018 年 6 月 第 5 卷 第 26 期 飲食與保健【摘要】目的 :本實驗主要探討食管癌放療患者營養不良風險和營養狀況。方法 :先根據隨機數字法對本院 2015 年 2 月~ 2017 年 3 月期間的 60 例食管癌術后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 30 例患者采用腸外營養治療 ;實驗組 30 例患者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以及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水平。結果 :實驗組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為 12.00%,遠低于對照組的 32.0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差異不大,組間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在 ALB、Hb、ALT 以及 AST 水平中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 :早期腸內營養在食管癌術后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關鍵詞】食管癌 ;營養不良 ;研究【中圖分類號】R57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8439(2018)6―0266―02食管癌放療患者營養不良風險和營養狀況分析柯維維(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放化療胸部腫瘤一病區 430071)食管癌是一種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由于受到疾病的影響,患者在術前通常會存在長期進食困難的現象,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身體免疫力較差等現象[1] 。
因此,在術后必須要給予患者營養支持,而營養支持的措施若是采取不當則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術后感染情況的發生,不但影響了治療效果,同時也威脅到了患者的身體健康[2] 。本次擇取 60 例食管癌術后患者展開研究,探討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在預防感染中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收集的 60 例食管癌術后患者的病例資料來自于我院 2015 年 2 月到 2017 年 6月收治的患者,而且在研究當中依據隨機數字法的分組原則將其分為 2 組。其中,對照組 30 例患者,男患者 18 例,女患者 12 例,患者的年齡在 41 ~ 73 歲,平均(53.63±5.61)歲。30 例實驗組患者中,男患者 19 例,女患者 11 例,年齡在42 ~ 74 歲,平均為(52.51±6.43)歲。對照組基本資料與實驗組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飲食是健康的基本條件。飲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氣血,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條件。正常飲食,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之氣血陰陽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飲食失宜,常是導致許多疾病的原因。飲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飲食失宜,首先可以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的腐熟、運化功能失常,引起消化機能障礙 ;其次,還能生熱、生痰、生濕,產生種種病變,成為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1 脾胃功能與飲食的關系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其運化之功能,主要來自于脾氣。若其人肆意飲食生冷無度,則易導致脾失健運,從而產生脾氣虛,甚則脾陽虛的癥狀。脾與胃功能相連 , 互為表里。胃主受納、腐熟、降濁,如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或一時暴飲暴食、偏食生冷均可導致飲食停積于胃而成實證,阻礙氣機運行,使得脾胃中津液不得敷布,釀生痰濕,濕為有形之邪,濕停則易阻滯氣機不暢,產生胃脘脹滿、腹痛腹瀉等癥狀。傳統中醫學認為性寒性涼的食物或飲料都會耗傷脾的陽氣,影響脾胃的功能,導致氣血的生化不足,造成脾胃不適,身體虧損。所以人們應少食冷凍食物或飲品。由此可見飲食口味對人體體質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對于平和質的人群,要盡量做到飲食均衡營養,寒溫適宜,避免飲食偏頗或長期食用某種單一的食物,盡量避免不良的飲食嗜好對自身健康的影響。2 飲食應注意寒溫適宜飲食的寒溫適宜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食物入口時溫度適宜 。孫思邈云 :“熱無灼唇,冷無冰齒”,進食過燙、過涼的食物都對人的健康有不良影響。常吃過熱食物,食道和咽喉癌的發病率會增高。貪涼飲冷易成“陰暑”,寒飲食入胃可令人咳 ,年輕女性更忌貪食生冷,尤忌在月經期進食寒涼之物 。
《蘭室秘藏 ? 中滿腹脹論》曰: “或多食寒涼,乃脾胃久虛之人, 胃中寒則生脹滿,或臟寒生滿病”。 [1] 另一方面,中國對食物獨有“涼熱觀念”,食物本身具有寒、熱 、溫、涼、平等性質,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不同,應根據體質選擇相應的寒溫食物 。如《醫學正傳》云 : “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服,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熬。”一般說來,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羊肉、蔥、姜、韭菜、桃、棗、橘適合于虛寒體質者,鴨肉、綠豆 、黃瓜、苦瓜等屬寒涼性的食物適合熱性體質或患有偏熱性疾病者[2] 。3 如何合理飲食飲食養生,并非是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度。概括地說,大要有四 :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營養 ;二要“有節制”,即不可過飽,亦不可過饑,食量適中,方能收到養生的效果 ;三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四要因時因人而宜,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體質,采取不同的配膳營養。這些原則對于指導飲食營養是十分重要的。《素問 ? 臟氣法時論》中就指出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 ? 五常政大論》也說 :“谷、肉、果、萊、食養盡之”,全面概述了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
其中,以谷類為主食品,肉類為副食品,用蔬菜來充實,以水果為輔助。人們必須根據需要,兼而取之。這樣調配飲食,才會供給人體需求的大部分營養,有益于人體健康。另外,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后變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于使食物更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同時,也使食物在加工變熱的過程中,得到清潔、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實際上,在人類取得火種以后,吃熟食便成為人類的飲食習慣,以致發展為烹調學。孔子的“膾不厭細”,也是著眼于熟食而言。故飲食以熟食為主是飲食衛生的重要內容之一,肉類尤須煮爛。《千金要方?養性序》說:“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這對老年人尤為重要。4 結語中國傳統飲食有 3 個基本原則:食飲有節(量),不可偏嗜(味),寒溫適宜(性)。其核心觀念是中國人的 “中正平和”,量、味、性皆不可過偏,在充分考慮個人體質的前提下,反向調節,唯取其“中”。這種獨特養生方式是我們祖先長期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順四時而適寒暑,節陰陽而調剛柔,懂得食養之道并付諸實踐,持之以恒,掌握健康。《素問 ? 平人氣象論》: “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飲食是人生存的物質基礎,人賴飲食水谷以生長。
而飲食在給人提供物質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同時, 由于其自身的四氣五味不同,長期偏食某一種食物或者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生冷飲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人體的陽氣,而脾胃為后天之本,若是脾胃陽氣受損,則飲食水谷精微無以化生,機體經脈、筋骨得不到好的濡養而產生百病。所謂“病從口入”,故而在實際生活中,要根據合理調配這一原則,結合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飲食,對身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參考文獻[1] 韓昌圣 , 王新月 . 北京地區韓國人和中國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相關因素和中醫證候特點研究 [ J] . 吉林中醫藥 , 2010, 30(4):304-306.[2] 王國榮 . 中醫的合理飲食與養生 [ J] . 家庭中醫藥 , 2009(12):52-53【摘要】中國傳統飲食的養生之道有三,即量之中正、味之中正及性之中正。食養之功有四,即四氣補益、五味調養 、五色補益、以臟補臟。食養之法為依時就餐、調味得當、情緒和調和謹遵禁忌。而隨著現代人們的飲食不慎,偏食生冷,已成為導致各類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將從該方面入手,著重分析生冷飲食對于養生保健的影響。【關鍵詞】飲食 ;生冷 ;中醫養生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8439(2018)6―0266―01生冷飲食對養生保健的影響分析李周杰(空軍重慶場站藍天醫院 重慶 401329)萬方數據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