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自我規劃
天地萬物都有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動和變化的規律。我們想健康就應該很自然地“應天順時”,遵循這個規律。龍年,我們應該為自己的一年制定一個有計劃的養生大計。
【春季】
冬去春來,由寒轉暖,但陰寒未盡,天氣多變,病毒、細菌極易繁殖,此時體弱老人宿疾易發,應多加注意養生之道。
春氣奮發。《內經》云:“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養生之道也。”春日氣候融和,多作戶外活動,呼吸清新空氣,舒展筋骨,流通血脈,可增強神經系統對氣候的適應和調節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肝病、高血壓病人應是時服藥,顯得尤為重要。
春捂秋凍。這是民間多年防病實踐的經驗,符合人體生理機能。由于春季氣溫乍暖乍寒,人體皮膚血管舒張,汗孔松弛,如突然驟減衣服,極易使“風邪入內”,引起感冒、支氣管炎、肺部疾病。應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切莫受涼,特別要注意背部保暖。尤其是老年、氣弱骨疏體怯者,捂一捂,以免冷風侵襲為宜。
春困秋乏。春季陽氣萌動,使人精神昏倦。這是由于人體適應氣候轉暖要散熱,體表末梢血管擴張,流向皮膚的血液增多,內臟、大腦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機體新陳代謝活躍,如食物中營養物質供應不足,使大腦能量轉換效率降低;加之春季暖風中陰離子較多,對人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通過體育鍛煉,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和腦部供應,可以減少春困不適。
省酸增甘。省酸增甘即少吃點酸味,多吃點甜味的食品。這是因為春季為肝旺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多在春季頻繁發病的原因之一。因吃酸味食品會使肝氣偏亢,故不宜多吃。多吃甜品能加強脾的功能,以助抗御肝氣侵犯的能力。因此,春秋飲食宜選辛、甘、溫之品,如蔥、姜、棗、花生等。忌酸澀、高油膩、生冷之物。多食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青椒、菜花等。
祖國醫學認為,春天養生當需補,也就是人們可根據自己的體質狀況,進行靈活的營養和飲食調理。一般而言,根據春天里人體陽氣生發的特點,可選擇平補和清補飲食。如選用溫性食物進補,往往會出現助陽出火的弊病。平補的飲食適合于正常人和病弱的人,如蕎麥、米仁等谷物;豆漿、綠豆等豆類;蘋果等水果;還有芝麻、核桃等。長期食用,一般無不良影響,就是陰虛、氣虛、陽虛、血虛的人也可食用。清補的飲食是指用食性偏涼的食物熬煮的飲食,如梨、蓮藕、薺菜、百合等。陰虛內熱者進補這些飲食可以消火,改善怕熱的感覺,可幫助改善體質。病中和病后恢復的人應以清涼素凈、味鮮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幫助胃口恢復。因此可選大米粥、米仁粥、赤豆粥、蓮心粥、青菜泥、海蜇、肉松、腐乳等食物,切勿食用大甜大膩、油炸多脂、生冷粗糙等食物,一面阻塞腸胃,損傷胃功能。
…… …… 余下全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