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中醫食療養生原則
第二章:中醫食療保健 葷素搭配要合理
第三章:中醫養生 益氣補虛四款羊肉藥膳方
食療是中醫養生一個獨特之處,它通過用食治的方法來幫助人體治病防病。食療不僅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還能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那么中醫食療養生有哪些原則呢?
中醫食療養生原則
“養生之道,莫先于食”。合理的飲食,可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飲食失宜,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飲食對于養生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醫學數千年的發展史中,積累、總結了豐富的食療經驗,《內經》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論點,漢代張仲景在《金匾要略》中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該書還收集了很多食治與飲食禁忌。后世更是推出大量深有影響的食療著作,如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食治專篇,精辟地論述了食療是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之一;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700多種食物性味歸經,并指出“食物入口,與藥之治病同為一理”的傳統食療理論。
食物對人體具有滋養作用,能使氣血充足,為全身各組織器官提供營養,使五臟六腑功能旺盛,生命力強。飲食還具有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根據食物的氣、味特性及身體陰陽盛衰的情況,給予適宜的飲食營養。
飲食養生并非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食物也有偏性,必須根據食物的特點而靈活取舍,選用相應食物合理搭配,以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下面我們從一下四個原則著手,讓健康飲食真正落到實處。
整體性原則
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與自然息息相通,人體內環境與自然環境間呈現動態平衡,若因內外環境的改變或致病因素的干擾破壞了平衡,就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氣候突然變化,驟受寒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應及時用驅寒食物以維持和促使人體內外環境相對穩定和平衡。
因時制宜
食物的攝入本身就是自然界對人體內環境的一種直接干預,是保持人體外環境相對統一的重要因素。正確運用不同性能的食物,可以使人體順應氣候變化,保持內環境的穩定,如夏季應多食西瓜、綠豆等,冬季應多食羊肉、狗肉等,秋季應多食梨、百合等。
因地制宜
我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但人們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差別較大,故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不盡相同。使人體順應不同地理環境條件,是提高食物療效的重要方面,如東南沿海地區潮濕溫暖,宜食清淡、除濕的食物;西北高原地區寒冷干燥,宜食溫熱、散寒、生津的食物。
因人制宜
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隨著年齡的變化和體質的不同而有明顯區別,若根據個人不同體質,有選擇性地攝入食物,可起到防病治病、保持健康的作用。如兒童身體嬌嫩,為稚陰稚陽之體,宜選用性質平和,易于消化,又能健脾開胃的食物,而應慎食滋膩峻補之品;老年人氣血陰陽漸趨虛弱,身體各部分機能低下,故宜食用有補益作用的食物,過于寒涼和溫熱難于消化的食物均應慎用。個體上的差異,食物的選擇有所不同,如男性因消耗體力過多,應注重陽氣的守護,宜多食補氣助陽的食物;而女性則有經、孕、產、乳等特殊生理時期,易傷血,故宜食清涼、陰柔、補血之品。陽虛者宜食溫熱補益之品;陰血不足者宜食養陰補血之品;易患感冒者宜食補氣之品;濕熱較甚者宜食清淡滲利之品。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種性能,調節和穩定人體內環境,使之與自然環境相適應,方能保持健康、祛病延年。
辨證施食原則
中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呈動態變化,一種疾病可隨病因、體質、年齡、氣候、地域或發展階段等因素的變化,表現為不同的證,所謂辨證施食,即根據不同的病證來選配食物。因此,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食物的選配應在辨證施食的原則下進行,如虛證宜用補益之品,實證宜用祛邪之品,表證宜用發散之品,里實證宜用通泄之品,里寒證宜用溫里之品,里熱證宜用清泄之品。辨證施食,調節機體的臟腑功能,促進內環境趨向平衡、穩定,是中醫食療學的重要特點。
辨病施食原則
一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在病理生理上具有其獨特的內在規律,盡管在不同的人體和不同階段,其證的表現有異,但疾病的實質還是存在,在治療中必須注意到病的特殊性,食療也應辨病施食,如遺精病宜食蓮子、芡實;消渴病宜食南瓜、山藥;夜盲癥宜食羊肝、豬肝。食物所含有的物質成分,往往決定這種食物對某一種或幾種疾病具有特異性作用。在食療實踐中,辨證與辨病施食是提高食療效果的關鍵,掌握每一食物的性能特點,有針對性地施用,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基礎。辨證與辨病應相輔相成,不可顧此失彼。
平衡膳食原則
平衡膳食即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食用多種食物,使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避免偏食。嗜食某種食物可致使體內某些營養缺乏,谷物、動物、蔬菜、水果,在膳食中均應盡可能占有適當比例,以保證機體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到因為偏嗜而引發的疾病,如過食辛辣溫熱性食物可產生口渴咽干、腹痛便秘等。《素問·五臟生成論》中曾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盡管食物有營養機體的作用,但因其性能不同,偏嗜不僅起不到營養作用,反而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危害健康,誘發疾病。
中醫食療保健 葷素搭配要合理
有人愛吃葷菜,但又怕胖,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法子?葷菜素菜一起燒,葷菜吃得少,素菜營養也更好。
從營養學上講,葷素搭配有互補性,而從中醫保健角度來看,合理的葷素搭配還能加強食療功效。
介紹了幾款葷素“黃金搭檔”:
牛肉配土豆:牛肉營養價值高,能強健脾胃,冬天吃牛肉,還能暖胃,但牛肉纖維粗,會刺激胃黏膜,放些土豆保護胃,而且土豆的營養也很好;牛肉加芋頭,補中益氣,能緩解便秘。
羊肉配生姜:羊肉補血溫陽,生姜止痛祛風濕,相互搭配,生姜祛羊肉的腥膻味,幫助羊肉發揮溫陽祛寒的功效;羊肉加山藥補血、強身、通便;加香菜開胃、壯陽。
魚肉配豆腐:魚肉中蛋氨酸含量豐富,苯丙氨酸含量少,而豆腐卻相反,兩者一起吃,可取長補短,豆腐含鈣較多,正好借助魚體內維生素D,提高人體對鈣的吸收率,適合老年人和孕婦食用。
雞肉配栗子:雞肉可以增強人體的造血功能,栗子重在健脾,有利于吸收雞肉的營養成分,最好選老母雞湯煨栗子。
鴨肉配山藥:老鴨可補充人體水分、補陰、消熱、止咳,山藥的補陰之力更強,與鴨肉伴食,可消除油膩,補肺。
豬肉配洋蔥:洋蔥能促進脂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吃豬肉脂肪高的副作用,豬肉屬于“百搭”葷菜,配冬瓜、百合,有潤腸效果;加海帶,祛濕止癢;加南瓜,降血糖;加豆苗,利尿、消腫。
中醫養生 益氣補虛四款羊肉藥膳方
“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對于氣虛的人不妨試試以下的羊肉藥膳方。
附子燒羊肉
材料:羊肉0.5-1公斤,熟附子片30-60克,甘草、當歸各10克,適量八角、桂皮、食鹽、生姜
做法:將以上材料洗凈同放鍋內加水用小火燜熟食用。
功效:適用于老年人體虛怕冷,腰酸腿軟,夜多小便,小便頻數,易感冒,風寒咳嗽氣咽等陽虛病者。健康人食用,有保健強身之功。
注意:發熱,咽痛,肝炎,風熱咳嗽,風熱感冒等熱性患者不宜食用。
羊肉蘿卜湯
材料:羊肉500克,蘿卜500克,草果兩個(去皮),甘草3克,生姜5片
做法:將羊肉和蘿卜切塊,再將各種材料同放鍋內煮湯,加少量食鹽調味食用。
功效:有補中健胃,益腎壯陽作用。適用于病后體虛,腰疼怕冷,食欲不振等癥。
參芪歸姜羊肉羹
材料:羊肉500克(切小塊),生姜片25克,黃芪、黨參各30克,當歸20克
做法:將以上材料裝入紗布內包好,同放鍋內加水煮至熟爛,隨量常常食用
功效:有補氣養血,強身壯體的作用。適用于病后或產后氣血虛弱,營養不良,貧血,低燒多汗,手足冷等癥。
當歸生姜羊肉湯
材料:羊肉250g(切塊),當歸30g,生姜15g
做法:將以上材料加水煎至羊肉爛熟,去滓取汁服。
功效:該方源于《金匱要略》。用于脾胃虛寒,里急腹痛、脅痛,或氣血不足、中陽不振之證。《證治準繩》同名方中,加入黃芪,補益之力尤強。
注意:外感病邪和素體有熱者不宜食用羊肉。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