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大腺炎是指前庭大腺因細菌感染引發的炎癥性疾病,常見于育齡期女性,主要表現為外陰紅腫疼痛、局部硬結或膿腫形成。
1、病因
前庭大腺炎多由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當腺體導管因機械刺激、分泌物堵塞或衛生不良導致阻塞時,細菌易在腺體內繁殖。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可能增加發病概率。急性期可能出現發熱、行走困難等癥狀,慢性期可反復發作形成囊腫。
2、癥狀
典型表現為單側大陰唇下1/3處紅腫熱痛,嚴重時形成雞蛋大小腫塊,伴明顯壓痛。膿腫成熟后可自行破潰排出膿液。部分患者伴隨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排尿疼痛。若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全身感染,需與巴氏腺囊腫、外陰癤腫等疾病鑒別。
3、診斷
主要通過婦科檢查發現腺體開口充血腫脹,觸診有波動感提示膿腫形成。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膿液培養可明確病原體。超聲檢查有助于判斷膿腫范圍,需排除外陰腫瘤、皰疹病毒感染等疾病。
4、治療
早期可遵醫囑使用頭孢克洛膠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膿腫形成后需行切開引流術,術后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反復發作者可考慮腺體造口術或切除術。治療期間應保持外陰清潔,避免性生活,穿寬松棉質內褲減少摩擦刺激。
5、預防
日常注意會陰部清潔,經期及時更換衛生用品。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沖洗陰道,控制血糖可降低復發風險。出現外陰不適時盡早干預,急性期可局部冷敷緩解疼痛。飲食宜清淡,適當補充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
前庭大腺炎患者應避免擠壓腫脹部位,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2次。選擇透氣性好的純棉內褲并每日更換,急性期可臥床休息減輕疼痛。若48小時內癥狀未緩解或出現發熱,需立即復診調整治療方案。術后患者需按醫囑定期換藥,觀察切口愈合情況,術后1個月內禁止盆浴和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