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么有的孩子有討好型人格 如何避免寶寶討好型人格

shiyingbao

一是父母太過強勢導致的。

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當孩子達不到他們要求,他們就生氣,指責孩子,要求孩子按自己說的辦,否則就是不乖,不聽話。

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強勢的管教下,變得越來越乖巧,沒有了自己的主見。

二是父母喜歡給孩子貼乖巧的標簽。

很多父母都喜歡乖乖的、聽話的孩子,自己省心,別的家長也夸獎自己教子有方。所以,父母常把夸獎孩子乖巧的話放在嘴邊。

“乖乖的,我帶你去兒童樂園玩?!?/p>

“媽媽喜歡聽話的孩子?!?/p>

“再不乖就不給你買蛋糕了?!?/p>

父母這樣說,其實是在強調自己對乖孩子的認同,孩子也能從中聽出,自己要乖一點才能贏得父母的疼愛。

于是孩子就變得越來越乖順,用乖來贏得父母的愛,慢慢地,他們沒有了自己的主見,只會一味討好父母。

還有一點就是,父母常常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還會以其他孩子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比如,父母說,“樓下的小云,鋼琴彈得好,學習成績也不錯,真羨慕她父母生了一個好女兒。”

或者這樣,“你怎么不能學學別人家小孩,乖巧溫順,從不跟父母頂嘴?!?/p>

時間一長,孩子容易受影響,用父母口中別人家孩子的標準進行改變,討好型人格也就形成了。

承然,父母都喜歡乖孩子,但同時,看到孩子太乖了,也會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很乖,喜歡聽從別人的意見,依據別人的看法行事,若這樣做,她感到自在,開心,沒有委屈感,那么,孩子的乖巧就沒有問題。

因為這樣的孩子缺乏主見,容易跟著別人的想法走,讓別人開心的同時,自己也感覺不到累。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在迎合別人后,內心感覺委屈,那就有問題了。

因為這樣的孩子其實很有主見,卻一味地去迎合別人,時間一長,孩子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家長們喜歡乖巧的孩子,但更希望孩子有主見,不輕易被別人左右,不做討好型的人。

在生活中,如果發現孩子太過乖巧,有討好型人格的傾向,父母就要加以引導。

父母放下強權,多征求孩子的意見

生活中,父母要放下強權意識,可以就發生在家庭中的大事小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尤其是關于孩子自己的事情。

大到學什么樂器,小到穿哪件上衣,都要問一下孩子,而不是替孩子做主。

征求孩子意見時,可以設計半封閉式問答,比如“你早晨喜歡喝粥還是喝牛奶?”

“周末你想去淘氣堡還是去搭樂高呢?”

當然,若孩子有不同意見,父母要鼓勵孩子說出來。一旦孩子的意見和父母不同,也不要打擊孩子,而是先鼓勵孩子,再和孩子探討。

而且,父母要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害怕自己的想法不成熟,更不要擔心什么。

一些孩子害怕自己說出想法后,會遭人嘲笑,于是不敢發表意見。

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在家庭中更是如此。

給孩子創造寬松有愛的環境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他們溫暖的港灣,可若家庭中充滿了不和諧因素,讓孩子變得謹小慎微,整天郁郁寡歡,一味討好父母,那父母就要反思一下了。

在一個寬松有愛的環境里,孩子更容易展現自己的個性,獲得身體和精神上的放松。

所以,父母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尊重孩子,聽從孩子的意見,孩子會獲得健康成長,從身體到心理。

誠然,父母喜歡乖孩子,但也希望孩子有主見,能自己做主,而不是事事聽從別人的意見,做一個討好型的人。

這就要求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不要太強勢,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聽從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有主見、有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