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琴循經指壓療法(陳玉琴失眠問答錄)
最近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是干婦科的……明明很認真切大腸,偏偏動不動切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偶爾狠狠心子宮也切!”
這樣一條令人瞠目結舌的內容,是一位大腸外科的主治醫生寫的朋友圈。
他的無奈與“狠心”背后,是一個又一個悲傷的故事。
腸癌晚期竟被誤以為是懷孕
近日,浙大二院大腸外科收治了一位24歲的女孩葉欣(化名),她不久前剛剛領取了結婚證。
從今年4月開始,葉欣的身體出現了一些異常,比如一天至少要大便五六次,還偶爾伴有腹脹腹痛。但葉欣并沒當回事,以為只是自己沒休息好導致的。
過了一段時間,這些情況不僅沒消失,連之前比較準時的月經,也遲遲不來了,而且小腹還微微隆起。
月經推遲、小腹隆起,這些癥狀,讓葉欣很自然地聯想到懷孕。原本計劃今年結婚的她,很開心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男友。連排便次數變多,也被她當成了正常的孕期反應。
為了確診,葉欣來到醫院做檢查。原本內心帶著期待與憧憬,可婦科醫生做完檢查后,卻告知葉欣并未懷孕,還建議她去胃腸科進一步檢查。
充滿疑惑的葉欣,在胃腸科得到的檢查結果,卻猶如遭到當頭一棒,她被診斷為“結腸黏液腺癌晚期并轉移到卵巢”,醫生建議她到上級醫院進行治療。
難以置信、恐懼、絕望……當葉欣拿到診斷書的那一刻,各種情緒都涌現出來,她開始吃不下、睡不著,緊接著身體暴瘦,腹脹加劇。
男友與葉欣領取結婚證后,兩人開始一起對抗病魔。一個多月里,他們去過上海、北京,葉欣也接受了藥物治療,但效果并不明顯,腹腔里的積水在持續變多,肚子也越來越大。
經過多方打聽,兩人找到了浙大二院大腸外科主任孫立峰。
孫主任了解病情后說,腸癌患者的癌細胞,大部分會轉移到肝、肺或者腹膜,像葉欣這種轉移到卵巢的,必須要馬上進行治療,否則存活時間平均只有10個月左右。
經過多學科專家討論后,孫立峰主任團隊為葉欣進行了手術,從她的兩側卵巢部位,各取出直徑20多厘米的腫瘤,以及多個腹盆腔腫瘤。術后葉欣的腹水基本得到控制,肚子形態恢復正常。
最小的腸癌患者僅為14歲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在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都比較高。而且,我國的大腸癌患者,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小于30歲的占10%~15%。
此外,在確診的青年大腸癌患者中,中晚期的占50%~80%,而20歲以下的患者一旦確診,幾乎全部是中晚期。
僅浙大二院腸癌診治中心,每年都要收治多名30歲以下的中晚期大腸癌患者,去年收治的患者中,最年輕的是一名初二學生,僅有14歲,并已發生廣泛轉移。
我國青年人患大腸癌的特點為:
早期診斷率低。一般青年大腸癌患者,從有不適癥狀到經檢查被確診,歷時大約為5個月~10個月,因而導致了病情的延誤。
惡性程度高。而且發病年齡越小,腫瘤的惡性程度越高,手術存活期也越短。
疼痛癥狀突出。由于青年患者就診時多屬晚期,容易發生急性腸梗阻,所以約40%的人,會以腹痛為首要表現。
易出血。出血通常不受大家重視,往往會被當成痔瘡進行治療,也因此貽誤病情。
女性患者易發生卵巢轉移。一項數據顯示,在女性青年大腸癌患者中,卵巢轉移率高達12%,且其中1/3的患者,是以卵巢腫瘤前往就診的。
與其他癌癥不同,早期大腸癌,除了大便稀薄、大便次數增多以及便血,并沒有疼痛難耐或突然消瘦等癥狀,而這些看似不痛不癢的表現,很容易讓患者誤以為自己是拉肚子或者痔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