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蘭愛心書屋(一場持續十三年的愛心接力)
“許伯,身體最近好嗎?我們來看您了。”元宵節當天,饒平縣錢東中學的學生江沐蕓放學后便和同學們一起到小東村孤寡老人許伯家里,他們沒有坐下,而是一進門就馬上動手幫忙做家務、換新床單被罩。
這樣的場景已經上演多年。江沐蕓與其同學都是饒平縣錢東中學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成員。這支隊伍自2008年成立以來,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學子。他們接力照顧非親非故的孤寡老人長達10年,“幫扶過的特困老人,沒有具體統計數據,超過100名吧。照顧時間長的,有5名孤寡老人。這些年老人陸續離世,現在只剩下許伯一人。”該志愿隊負責人黃學宇老師介紹道。
親·緣
村里的常態化志愿服務
錢東中學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前身是錢東中學的多個學雷鋒小組。“在成立志愿隊之前,已經有學生開始自發去照顧各自村子里的孤寡老人。”黃學宇說,當時學生們在村里老人協會的幫助下,了解到各自村子里孤寡老人的一些基本情況。學校便因勢利導,引導他們成立學雷鋒小組,互幫互助。但因為過于零散,學校無法組織他們常規化開展活動。
學生志愿者陪錢東鎮小東村孤寡老人許伯聊天。葉彤 攝
有著多年志愿服務經驗的黃學宇,在2008年對學校這些學雷鋒小組進行整合,組織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務隊。此后,他便帶領志愿者們持續開展愛心捐款、敬老助殘等多項活動,先后為多名生活困難的群眾送去溫暖。
黃學宇談起成立志愿服務隊的初衷,是想借鑒珠三角城市志愿服務的經驗,在農村探索志愿服務規模化、常態化道路。
“最開始做志愿活動的時候,很多村民對這些學生做志愿服務不理解,也有一點受排斥的心理,有些村民還問收不收費。”黃學宇笑著說,隨著學生非常熱情、常規化地服務,村民們逐漸感受到學生的真心誠意。
每年3月為學雷鋒志愿服務月。錢東鎮的村民在這個時間段,經常可以看到穿著紅馬甲的錢東中學志愿者穿梭于大街小巷,為孤寡和特困老人送糧油、現金。這是錢東中學志愿者堅持了9年的扶貧濟困“春暖行動”,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2013年開始,每年春節后,錢東中學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都會發出“捐贈愛心壓歲錢,幫扶貧困老年人”的倡議。“我們一直鼓勵志愿者和其他學生踴躍捐款,把壓歲錢用在這件很有意義的活動上。”黃學宇說。
9年來,這項活動共收到愛心壓歲錢113458元。2020年春節,志愿者們還捐贈了1萬元給饒平縣慈善總會,用于抗擊疫情。9年來,志愿者的足跡走遍了錢東鎮20多個村子,累計幫扶貧困老人近1000人次。對于孤寡或特困老人,錢東中學志愿者則結成學雷鋒小組加強照顧,參加的志愿者超過300名。
親·心
安享晚年的孤寡老人
錢東鎮錢塘村的孤寡老人賴伯,雙目失明,孤身一人,沒人照顧。從2010年開始,錢東中學錢塘村學雷鋒小組愛心接力,堅持不懈幫扶賴伯。
2011年,當時正就讀于錢東中學的高一學生林劍丹,在師兄師姐的帶領下前往賴伯家里慰問。至今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賴伯的房子烏黑潮濕,只靠一只小小的白熾燈照明,還有灑落的細沙、老舊的廚具、木質僵硬的餐桌、許久沒洗的棉被……
賴伯雙目失明,生活有諸多方便。林劍丹感慨道,“當時只是簡簡單單一碗煮爛了的白菜和一碗白粥,卻也可以讓老伯開心很久,因為這是他許久未嘗過的味道。”
許成富在錢東中學讀初一時,在林劍丹等學姐的帶領下,加入了幫扶這位老人的行列,堅持了整整五年,直至2016年老人離世。
這五年時間里,許成富堅持每周上門為老人煮飯做菜、整理房間、伴老人聊天、關心老人疾苦,無論嚴寒酷暑,無論刮風下雨,從不耽誤。天氣冷了,他會去看看老人棉被夠不夠,衣服暖不暖。每當周末太陽出來時,他會帶老人去曬太陽,同時幫老人曬被子。為老人換尿褲、擦身子也是常事。在他的感召下,他父母也當起了志愿者,每天給老伯送飯菜。
“當時,我還特地為老人準備了一個簡易操作的手機,老人身體不舒服時,總是會想著摸電話打給我。”許成富記得,只要不是上課時間,接到電話后,他都會第一時間趕過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許成富就這樣一直默默奉獻,直到2015年錢東鎮政府扶貧辦人員在一次慰問中,賴伯反映了這個情況,許成富的事跡才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