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瑞遺物(海瑞遺物原文及翻譯)

shiyingbao

宋濂

一、宋濂不隱真情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后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于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并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后“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曾經在自己的家中與客人飲酒,皇帝派人進行秘密的監視。第二天,皇帝問:在座的賓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將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好啊,你沒有欺騙我。皇帝曾經私下召見大臣們,向他們詢問朝廷的官員誰好誰壞,宋濂只列舉那些好的來回答。他說:那些好的官員能和我友好相處,所以我知道他們。那些不好的官員,我不了解他們。

原文: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海瑞

二、海瑞遺物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并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并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歷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后,關于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里。他在南京做官的同鄉人,只有戶部蘇民懷一個人。蘇民懷檢查清點海瑞做官的俸祿,竹箱中只有八兩銀子,兩丈麻布,幾件舊衣服罷了。像這樣的都御史怎么會多呢?王鳳洲對海瑞評價說:“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這九個字寫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萬語贊揚他,能勝過這評論嗎?

原文:

都御史剛峰(海瑞的號)海公,卒于官舍,同鄉宦南京者,惟戶部蘇懷民一人。蘇點其宦囊,竹籠中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鳳洲評之云:“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此九字斷盡海公生平,即千萬言諛之,能加于此評乎?


 

司馬遷

 

李廣

三、司馬遷贊李廣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 ,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李廣(?~前119年),字號不詳,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西漢時期名將,秦朝名將李信的后代。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擊匈奴有功,授中郎。漢景帝時,授隴西都尉,參與平定七國之亂。歷任七郡太守,鎮守北疆。漢武帝即位,授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帶兵攻擊匈奴。由于眾寡懸殊,負傷被俘,輾轉返回長安,出任右北平郡守。英勇善戰,使得匈奴畏服,稱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擔任前軍將軍,參加漠北之戰。途中迷失道路,貽誤軍機,自殺于家中。太史公司馬遷評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名列“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追封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論語》講:“一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這正好用來說明李將軍。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一個質樸的鄉下人,不善于講漂亮話。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這是因為他那忠誠樸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

原文: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四、范式言而有信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范式對張劭說,二年后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約好了日期。后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范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范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范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原文: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后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