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標準,所謂大師的標準也不一樣,就像現在教授、高級工程師遍地都是,大師也多如牛毛,我認為能稱得上京劇大師的有(排名不分先后):
一、第一批:譚鑫培、孫菊仙、王笑儂等等。
二、第二批:梅蘭芳、周信芳、余叔巖、馬連良、高慶奎、譚富英、王瑤卿、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周信芳、奚嘯伯、唐韻笙、姜妙香、俞振飛、葉盛蘭、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裘盛戎、蕭長華、馬富祿、楊寶森、張君秋 、李多奎、葉少蘭、關肅霜、李宗義、李和曾、童芷苓、高盛麟、袁世海、李少春等等。
四、最后一批:譚元壽、杜近芳、馬長禮、宋玉慶、童祥苓、宋長榮、沈金波、王夢云、李榮威、楊春霞、馬永安、李炳淑、李麗芳、李慧芳、李維康、李光、馮志孝、李崇善、張春秋、錢浩梁、方榮翔等等。
我認為京劇大師一定是會的戲多,舞臺上演的多,票賣的快。現在所謂的“大師”“藝術家”到底行不行,你可以長安大戲院貼出去,如果票能夠一哄而搶就是大師,不是靠什么單位授予或者什么大賽得來,票房是檢驗“大師”的唯一標準。
余三勝,程長庚,譚鑫培,余淑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周信芳,唐韻笙,陳德霖,李少春,厲慧良,馬長禮,譚元壽,李和曾,張學津,耿其昌,李宗義,李光,李鳴盛,葉鵬,楊乃彭,高寶賢,,于魁智,張建國,關棟天,杜鎮杰楊少彭,朱寶光,馮志孝,安允武,孟小冬,王佩瑜。葉盛蘭,姜妙香,葉少蘭,于萬增,李宏圖,江其虎,宋小川。李萬春,楊小樓,蓋叫天,王金璐。
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黃桂秋,徐碧云,于連泉,張君秋,毛世來,李世芳,言慧珠,杜近芳,趙燕俠,李玉茹,趙榮琛,王吟秋,李世濟,劉長瑜,孫毓敏,宋長榮,李慧芳,李炳淑,楊春霞,李玉芙,閻桂翔,王蓉蓉,董翠娜,張萍,趙秀君,王艷,張慧芳,丁曉君。
金少山,侯喜瑞,郝授臣,裘盛戎,袁世海,王泉奎,方榮翔,李長春,李欣,楊燕毅,康萬生,鄧沐瑋,孟廣祿,陳林倉,安平,宋昌林,楊赤。
蕭長華,馬富祿,慈瑞泉,慈少泉,鄭巖,朱世慧。
其實想反問一句“京劇藝術大師”怎么定位?在世的老先生在此不列,簡單說幾個: 四大名旦。1921年在天津《大風報》創刊號上首次提出,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人,四人均為乾旦,是我國京劇旦角行當中四大藝術流派的創始人,其中梅蘭芳為代表,將京劇文化推向世界。 四大須生。 四大須生又有“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指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比較有意思的是,馬連良跨了前后兩大須生組合。他們分別開創了京劇老生流派,直到現在老生流派的演出也是最多的。 四小名旦。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1940年,又推舉出“四小名旦”: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現在我們聽到看到比較多的是張君秋和宋德珠。 老旦演員李多奎。李多奎是由老生轉老旦,十幾歲的時候因為倒倉而不能唱戲,于是自己學習京胡,自己給自己吊嗓子,最后終于又回到舞臺。他對于京劇老旦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尤其在唱腔的改革,新戲的創作上有突出的成果。著名的老旦演員李鳴巖就是他的徒弟,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老旦十人中有九人學李派。
有人說,中國的京劇大師就兩個人,北則梅蘭芳,南則周信芳。實則不然,我國著名的京劇藝術大師太多了。
京劇起源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了,這期間出過無數京劇大師,多的有些數不過來,我就按照各個行當的的分類,挑選一些我比較喜歡的名家,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生行
老生: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余叔巖、言菊朋、麒麟童、高慶奎、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奚嘯伯、李少春等人。
小生:姜妙香、葉盛蘭、俞振飛
武生:楊小樓、尚和玉、蓋叫天
旦行:
旦角: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張君秋
武旦:宋德珠
老旦:李多奎
凈行:
凈角:侯喜瑞、郝壽臣、金少山、“裘傻子”、袁世海
丑行:
丑角:蕭長華、葉盛章
我選擇的大部分是開山立派的名家,近代一些二代、三代的名家,沒有開山立派,我也就不提了。京劇是門極其優秀的藝術,有很多值得喜歡的地方,也不必過分追求名家,畢竟名家唱的,不一定能夠符合你的愛好!
尋找被遺忘的文化,更正被誤解的歷史,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每天為您推送更多、更好的回答!
算是個戲迷,喜歡聽京劇,京劇名家知道不少。
京劇從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以來,歷經200多年的歷史,藝術日臻完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同光十三絕”,是京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京劇極大繁榮,流派紛呈,群英薈萃,出了很多大師級的京劇名家藝術家。
在旦角藝術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稍晚時又形成了張君秋的張派。
目前李勝素領軍梅派藝術。張火丁是程派代表之一。孫毓敏是荀派花旦。
老生流派更多,有“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其實是七個人,馬連良前后都有)分別為:
前四大須生:高慶奎、余叔巖、言菊朋、馬連良。
后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當前,于魁智是老生的代表人之一,余派。還有譚派譚正巖,奚派的張建國等。譚派老生已歷經七代了,是一部京劇發展史: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個個名字響當當。
還有“南麒北馬關外唐”的說法,這指的是北京的馬連良,上海的麒麟童周信芳,關外的唐韻生。麒派唱腔尤為有特色,當代代表有陳少云。
小生,主要是葉盛蘭創立的葉派,后來其子葉少蘭繼承衣缽,目前年輕的還有幾個活躍于舞臺。
老旦,主要有李多奎的李派,也稱“多派”,目前有張鳴巖等。
花臉,主要是裘盛戎的裘派,有“十凈九裘”之說,目前的代表人物就是孟廣祿了。
丑角,又稱三花臉,之前有簫長華為代表,現在比較知名的是演《徐九經升官記》的朱世慧了。
最后補充一下兩個女老生,一個就是建國前上海的孟小冬,后來嫁給了杜月笙,到了香港。當代還有“海上小冬皇”之稱的的王佩瑜。
京劇名角名家還有很多,不多說了。
京劇藝術大師李少春(網友伯陵D君指出照片是李少春先生,特此更正。我找電影定軍山劇照搞錯了,實對不起)
中國京劇228年輝煌,出了眾多的表演藝術家,但真正的大師頭銜,就不是誰都可以冠以的!
這些大師和藝術家不是我這樣的普通京愛好者能說全的,拋磚引玉,大家補充。
第一代藝術家的代表是清未的譚派創始人譚鑫培。第二代肖長華,楊小樓,金少山,郝壽巨,高慶奎。京劇大師梅蘭芳
第三代一般戲迷都耳熟能祥,如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和張君秋等。生行的余叔巖,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周信芳,言菊朋,李少春及李多奎,裘盛戌,袁世海。名小生葉盛蘭,俞振飛。按分布是南麒(周信芳)北馬,關外唐,當然云南還有關肅霜。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
天津厲慧良,上海童芷玲。李慧芳,李麗芳,李世濟,楊秋玲,張學津,梅葆玖,方榮翔等都是去世的老藝木家!現代戲中的藝術家還有童祥苓,沈金波。譚元壽,馬長禮,趙燕俠,洪雪飛。錢浩良,劉長瑜,高玉倩。楊春霞。李丙淑。宋玉慶。杜近芳等。他們大多健在,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任。
還有一些年記較大但很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如李維康,孫毓敏,耿其昌,王晶華,王夢云,葉少蘭等實難憶全。中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
青年藝術家就更多了,他們大多是大學生,研究生,流派班的學院糸藝術家如宋小川,張火丁,于奎智,孟廣祿,包飛,朱福,遲小秋等數不甚數。還好大家都知道,留給網友補充吧!
青年藝木家朱福
讓京劇走向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應該是梅蘭芳了。他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率團出訪美蘇等國,向東西方宣傳,普及京劇。先后與世界兩大表演體糸的代表人物德國的布萊希特,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進行藝術交流。讓京劇占據了世界表演藝術的象牙塔頂一一東方藝術的梅蘭芳體糸。京劇的表演藝術家們為京劇做出了卓越 輝煌的貢獻,使京劇成了人類的寶貴藝術財產,中國的國粹,世界頂極表演藝術,是我們引以為豪的藝術財富!
現代戲奇襲白虎團劇照
李維康 耿其昌,鄧沐偉,康萬聲,李長春,尚長榮,史依弦,趙群,安平,李國靜,王夢云,李浩天,趙秀君,楊乃彭,劉長俞,孫疏敏,張火丁,宋小川,葉少蘭,趙保秀,李勝素,張萍,李鳴巖,孟光祿,遲小秋,李海燕杜連芳,趙燕俠,薛亞萍,王容容,張建國,張建峰,李宏圖,金喜全,楊赤,姜亦姍,宋長榮,楊少彭,袁慧芹,朱寶光,李寶春,杜鵬,李佩紅,徐夢柯,管波,歐陽中石,任德川,董翠娜,張學浩,于蘭,言少鵬,李軍,王立軍,張克,徐暢,金立水,宋官林,孫明珠,崔墨,張火千,耿巧云,朱強,倪茂才,王佩瑜,洪雪飛,馬長禮,錢浩亮,楊春霞,董祥岑,李萬春,陳少云,杜鎮杰,裴永杰,譚元壽,譚孝增,譚正巖,譚考令,裘繼戎,方旭,呂洋,張馨月,李炳淑,呂東明,張晶,張克讓,李崇善,
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梅巧玲、譚鑫培、蕭長華、孫菊仙、劉鴻升、王鴻壽、汪桂芬、汪笑儂、王瑤卿、楊小樓、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周信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李多奎、徐碧云、黃桂秋、張君秋、裘盛戎、葉盛蘭、葉盛章、于連泉、袁世海、李少春、唐韻笙、張學津、于魁智、李勝素、張火丁、康萬生、張幼麟、孟廣祿等等。
京劇名角名宿自有史形成發展以來的“三鼎甲”、“同光十三絕”,清代“泰斗”譚派創始者譚鑫培,清末民初于第二代杰出表演藝術“宿老”代表蕭長華、楊小樓、金少山、郝壽臣、高慶奎等,稍后,又屬第三代的表演藝術宗師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余叔巖、言菊朋、馬連良、周信芳、譚富英、楊寶森,以及李多奎、裘盛戎、李少春、袁世海、俞振飛等,及名噪梨園史的王瑤卿、龔云甫、汪笑儂、裘桂仙、金秀山、葉盛蘭、侯喜瑞、奚嘯伯、唐韻笙、蓋叫天、葉盛章等均屬京劇表演藝術精湛詣絕,自成體系、自立成派。表演廣吸博納、創造出新,藝術造形生動鮮明、艷麗多彩而著名。其實“京劇藝術大師”就是上述名角名宿,他們大都在唱念做打(舞)諸方面形成自己獨特表演藝術風格,成為梨園內外公認的流派。為廣大戲迷觀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并且在他們門下形成一個親傳、再傳弟子的脈系群體,可謂后繼有人,源遠流長。在京劇歷史的發展長河中,雖公認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只有梅蘭芳先生及周信芳先生二人;但其它各行當的流派始創宗師們,在京劇表演藝術上及為京劇事業發展傳承上均有很深的造詣,并且為大家所尊崇所稱道的人,亦應為大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