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李鬼的李鬼
李鬼的名氣如此之大,就怪不得有人要仿冒它了。說到這里,大家最關心的演員才剛剛登場——所謂的“油魚”。一般來說,可能仿冒鱈魚(實際上是裸蓋魚),又很多油的,是兩種叫做蛇鯖(qīng)的魚——異鱗蛇鯖(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和棘鱗蛇鯖(Ruvettus pretiosus)。這兩個李鬼就更鬼的沒邊了,前面的庸鰈或者裸蓋魚好歹還是冷水魚,而這兩位則是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里的深水魚。其實在歐美,這種被稱作Escolar或者Oilfish的魚并不是鱈魚的李鬼,而是金槍魚的李鬼,在那里,它偶爾會被奸商稱作white tuna,也就是白色金槍魚。
蛇鯖,也就是最近引發巨大關注的“油魚”。左為棘鱗蛇鯖的切片魚肉,右為異鱗蛇鯖。
之所以說“油魚”很“油”,是因為它們體內肌肉和骨骼含有近20%的油脂,其中又以一種被稱作蠟酯的物質為多。這些蠟酯來自于蛇鯖的食物,也就是各種小魚,同時對于維持它們的身體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卻不能消化這種物質。人若是不能消化一種東西,只好原樣把它再排出來——可以潤腸通便的纖維素就是這樣的。而這種蠟酯不但不能被消化,還是油質的。所以如果一次攝入過多的話,就有可能會引起腹瀉。這是官樣的說法,私下里我會告訴你,如果你吃了挺多的這兩種魚,請謹慎放屁,以及,隨身多帶一套內外褲。除了腹瀉,它還可能造成腹痛、惡心和嘔吐,這些癥狀都是一過性的,不會對你造成除了尊嚴之外的永久性傷害。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對蛇鯖蠟酯這樣敏感,有的人就吃了沒事兒。目前國際市場上這兩種魚的價格相當或者稍稍高于真鱈魚,大約是每千克5美元。
這就讓人糾結了,這二位的賣相、口感乃至營養都不錯,經檢驗還是一種汞含量很低的魚類,而且便宜,可就是這可能讓人大出洋相實在是有點過分。因此,有的國家,比如日本和意大利,就明令禁止這兩種魚的進口;另一些國家,比如包括臺灣地區在內的我國,以及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不限制這種魚的貿易和食用。還有的國家,比如美國,曾經禁止過這種魚的進口(1990年),而后又解除了貿易限制。更主流的做法是允許食用,但必須經過包裝;包裝的標簽上必須詳細列出其商品名和學名,不得與其他魚類混淆;還要在包裝上提示食用的風險和后果,并給出食用建議(通常建議首次食用量不超過6盎司,也就是大約三兩)。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瑞典、丹麥和我國香港地區都是這樣做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