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種類很多,每一種雞的功效也有側重,我們在這里主要為大家介紹鳥骨雞和黃雌雞,因為這兩種雞養生祛病的效果最好。
首先說說烏骨雞,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烏雞。烏雞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清熱、補肝益腎、健脾止瀉等作用,《本草綱目》認為烏骨雞有樸虛勞贏弱、制消渴、益產婦、治婦人崩中帶下及一些虛損諸病的功用。著名的烏雞白風丸,就是滋養肝腎、養血益精、健脾固腎的良藥。正因為如此,在唐朝,烏雞就被當作丹藥的主要成分來治療所有婦科疾病,稱烏雞是“黑了心的寶貝”。
女性有白帶不正常等婦科病時,用白果、蓮肉,江米各25克,胡椒5克,裝在烏骨雞的肚子里,煮熟后空腹吃,效果比吃藥好得多。
體虛血虧、肝腎不足、脾胃不健的人最適宜吃烏骨雞,但每次以150克左右為宜。還有一點要注意,鳥骨雞連骨熬湯滋補效果最佳,町將其骨頭砸碎,與肉一起熬燉。燉煮時不要用高壓鍋,使用砂鍋文火慢燉最好。
再說說黃雌雞,也就是毛為黃顏色的母雞,它的肉能補益五臟,對傷中消渴、小便淋漓不盡、惡性痢疾等證有很好的療效。女性朋友產后身體虛弱、食欲不振,就可以燉只黃雌雞來補身體,這也是民間自古補養產婦的方法。《本草綱目》中還專門記載了一個針對產婦的食療方,就是把3枚生百合和一些生米放到雞的肚子里,把口縫合,然后放人鍋中加入調味料煮熟,最后再打開雞的腹部,取出百合、米飯,和著汁、肉一起吃,對產婦特別有益。
另外,還可以把黃雌雞肉剁碎調成餡,包餛飩吃,每天一頓,效果也是很不錯的。
除了雞肉之外,雞肝的養肝效果也很好。中醫認為,雞肝性味甘、微溫,人肝、腎經,有補肝明日、養血補血之功,適用于肝血虧虛所致的目暗、夜盲、小兒疳積、胎漏、產后及病后貧血等證。所以,我們平時也可以多吃一些雞肝,或者將雞肝切片同大米一起煮食,做成雞肝粥,同樣可以起到補血養肝溫胃的作用。
雖然雞對各種體質的人都比較適宜,但是,也曾有專家指出,乙肝患者吃雞會導致轉氨酶升高,所以,患有肝病的朋友吃雞肉還是慎重為好。另外,補肝還可以吃些小麥、青菜、扁豆、白豆、白蘿卜等,特別是小麥,和吃雞一樣也補肝。同樣都是補,只不過一個急快,一個溫和;北方麥子多,以面食為主,南方吃雞多,也正是這個道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