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說“藥補不如食補”,真正的食補是這樣的

shiyingbao

《黃帝內經》中早就指出:“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就已認為毒藥是攻邪的;而無毒的食物谷、果、畜、菜等,能補精益氣,在脾胃不足之證,更是這樣。

前人用食補的例子很多:

在《食療本草》、《隨息居飲食譜》等書中,記載了許多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趙學敏在《本草拾遺》中講的:“米油滋陰,功勝于熟地”,米油者,即是平日煮飯中的米湯。

在某些書籍中,還有許多以食物為主的補藥方劑,如《十藥神書》中的白風膏,方中以白鴨為主,為補土生金治療的名方。

《壽世保元》中的陽春白雪糕,方中采取的藥物,幾乎全部是食物。用作補劑的食物,大都是甘味,五臟之虛,都有食補之法,而其中主要的關鍵,都在補脾胃。

食補的好處

脾胃虛弱之證可出現納少腹脹、二便不調、面目浮腫、少氣微言、肢體瘦弱、抗病力差,甚則百病由生。其輕則食補即可,重則治以方藥。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而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藥勢有所偏助,令人臟腑不平,易受外患”。

一日三餐的正常飲食可資助胃氣的增長,氣血津液的生化,從而維持人體生理健康之需求。

食補的分類

01平補類食物

平補類食物,其性味清平,不寒不熱,無論常人或患者均可食用,是維持生命與健康的必需食物。如谷類、豆類、水果和蔬菜類等。

因其性能平和,或稍偏溫,或稍偏涼,長期食用對人體一般無不良影響,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患者均可食用。

02溫補類食物

溫補類食物,其性味溫熱,具有補助人體的陽氣,用以調治陽虛證的食物。如牛、羊肉類,紅糖等。

適用于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口淡不渴、精神不振等陽虛之證。

因其溫燥,易助火傷陰,故陰虛之體不宜多食,多則內熱益盛,出現咽干口燥、眼腫出血、便秘尿赤等癥。

03清補類食物

清補類食物,其性味涼潤,具有滋陰養液、生津潤燥之功,用以調治陰虛火旺證的食物。如生梨、生藕、百合、甲魚等,多用于熱性病后期及若干慢性病。

適用于干咳少痰、頭暈目花、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陰虛之證。

因其滋膩,易助溫留邪,故陽虛之體不宜多食,多則濕邪留滯而出現腹脹便溏、痰多流涎、少氣懶言諸癥。

04溫散類食物

溫散類食物,其性味辛熱,指具有溫里散寒,健運脾胃,祛除濕邪類的食物。如辣椒、胡椒、生姜、大蒜等,多用于居住與工作在寒冷潮濕環境中的人們。

適用于由寒濕之邪所致的胃脘冷痛、口吐清涎、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等癥。

此類一般不作為營養性食品,而常用作調味品或克服某些食物的寒性。

陰虛火旺之體不宜食用,正常人亦不宜常食或多食。但某些地區(如四川)的人們習慣于常食辛辣之物,則另當別論。

對于大病、重病或疾病晚期患者,其元氣大耗,胃氣受損,納食較差,除進行綜合治療之外,食補尤顯重要(特殊禁忌除外,如急腹癥禁飲食,糖尿病慎用甜食等),可予以清淡可口、易于消化之物,如小米粥、薏米粥、蓮心湯、瘦肉末、雞蛋等。

切忌肥甘厚膩、生冷粗硬之食,因其壅塞腸胃,損傷胃氣。所謂“納谷者生,絕谷者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綜上所述,食補既為養身之道,又為醫病之則。其理符合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辨證論治原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