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了,坐會,喝杯茶。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了五季,這么多年還是被眾多吃貨奉為圣經,捧紅了一大批出鏡的美食,也包括了潮汕最具地方特色、又最大眾化的海鮮菜肴——魚飯。
對于外地人來說,初次聽見“魚飯”這兩個字可能會誤以為這是魚和大米做成的一種飯食。
是不是立馬腦補了一鍋魚混合著米飯?或者米飯上面放著一塊魚,類似日本的鰻魚飯?再不濟,也是一碗米飯配一盤魚吧?
記得小時候,村里有人落巷叫賣魚飯,小伙伴們急忙跑去看熱鬧。
一看,大失所望:“明明是魚,哪來的飯?”
其實,魚飯其實就是魚。
潮汕人用鹽水煮出來的海魚,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海鮮的原味,能更長時間地存放。
潮菜專家張新民說過,魚飯之名,說法有二:
一種認為煮熟后的魚飯一簍簍擺放著,就像一鍋鍋干飯一樣,而且魚飯新鮮原味,咸淡適中,吃起來往往沒完沒了就像吃飯一樣,所以就被稱為魚飯;
另一種認為魚飯與疍民的生活習俗有關。疍民亦稱水上人家,古書稱他們是“不粒食者”,即以魚蝦蚌蛤等海物為生,不依賴麥粟等粒狀糧食。
只要是潮汕的酒樓飯店,一定會有“魚飯”這道菜,而且一般還會多種魚類供選擇。
一次周末聚會,點了一道“魚飯”,它一定是第一個上桌的。
沒想到,九歲大的熊孩子竟然在沒請示匯報的情況下,徑直跑去找服務員,說人家貨不對板,魚飯只有魚沒有飯!弄得大人又尷尬又好笑。
外地人常常會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沒有米飯怎么叫飯?”
“北方管饅頭、饃饃,不也叫飯?”
“你的意思能吃的都可以叫飯?”
“一個時期是這樣!野菜、樹葉都能當飯吃。”
“現在有何不同?”
“現在說,飯不能亂吃。吃飯超越了生存的基本要求,只為活著而吃的——那是飼料!哈哈!”
潮汕有兩樣東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卻是又常見又珍貴的,所以被視為與糧食一樣重要。
一為茶葉,潮汕人稱“茶米”;一為熟魚,潮汕人稱“魚飯”。
既為“米”“飯”,其生活地位自然可想而知。
我在別的文章中曾經介紹過,粵語方言地區到處可見“潮州打冷”的招牌,廣義上說是指潮州大排檔的大眾化經營模式或冷盤熟食;而狹義上的“潮州打冷” 就是特指“潮州魚飯”。
當然潮州魚飯不只是魚,準確的說是海鮮的冷盤,魚蟹等海鮮做熟之后再冷吃或凍吃,海鮮原型原色依然完好如初,鮮味不失,最大限度地演繹了原汁原味的含義。因為必然是冷的,且廣受歡迎,不失為潮菜中的“飯冰冰”
明末邑人林熙春的《寧儉約序》談到潮州當時的飲食,有“水陸爭奇”的感嘆。他的《感時詩》也有“法醞必從吳浙至,珍饈每自海洋來”的記述。
潮汕人多地少,從海洋中獲得食物是“靠海吃海”也是環境所迫。要知道,耕海生涯比陸上耕作更辛苦也更危險。而把魚當飯吃也不是什么“土豪”作風,實屬無奈之舉。
早年,因受條件所限,沒有冰塊更沒有凍庫,遠海捕魚的漁民往往走遠了就來不及回港,船上大量鮮魚極易變質。
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撒鹽保鮮,但鹽也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少量;另外一種辦法就是將魚煮熟,延長保存時間。有一種說法是漁民直接用海水來蒸魚蟹;而另一種說法是用淡水煮再加點鹽,將魚煮熟后在其表面再撒一層粗鹽。
這就是馳名潮汕地區的魚飯原始來歷。即使在夏天,魚飯也能保存好幾天,以往漁民出海幾日不歸時,最主要的食物就是魚飯,真的把魚當成米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漁民的海上生活就是無米之炊。
魚飯的誕生是無奈之舉,但卻成就了一種魚的做法,而且極能體現潮菜在烹制海鮮時追求原汁原味的食理。魚飯魚身堅挺,魚肉堅實鮮美,因而大受市場歡迎。
過去,魚飯只是潮汕人餐桌上簡單的家常菜,如今,魚飯也成了高檔潮州菜館的特色佳肴。
它的醬碟佐料也頗多講究,越來越豐富,隨食客的喜歡而提供多種選擇,我曾在一家餐館看到一盤魚飯配上八個醬碟的空前盛況,有潮汕傳統的豆醬和汕頭辣椒、魚露、醬油,也有四川的麻辣豆瓣醬、湖南辣椒醬、西餐的沙拉醬和檸檬汁,可謂東西融合,海納百川。
這倒是給了魚飯更多的味道想像空間。我是喜歡嘗鮮的人,把各種味道全試過,還覺得意猶未盡。
在潮汕的任何一家肉菜市場都能找到售賣魚飯的攤檔。最常見的是把魚疊成菊花狀或者并排擺放,容器則多為竹簍子。
魚飯的種類也有不少,常見的有巴浪、那哥、秋刀、烏魚、黃墻、馬鮫、鯛魚等,平常都有十幾種可供選擇,皆由鹽水煮成,煮到魚眼睛爆出即收火。
按照潮汕人的習俗分類,魚飯的種類還包括了蝦蟹和貝類。常見的其他魚飯品種還有:凍紅蟹、凍小龍蝦、小魷魚、海鰻、薄殼米和紅肉米等。
過去,做魚飯的大多不是什么高檔的魚類,也多少有些“下里巴人”,是平民百姓日常的食物,不過,近些年,魚飯有了嶄新的形象,猶如明星嫁入豪門,開始躋身上流社會,上了各種高檔潮菜酒樓的餐桌,也顯得“陽春白雪”起來。
這其中,既有自身條件的優勢也有后天的努力。
一方面,是一些高級魚類的加入。比如凍大紅蟹就風靡港臺,被譽為紅酒的絕配。而高檔的雪魚、黃花魚、蘇眉魚、東星斑都被做成魚飯。
另一方面是魚飯這種追求食物本質的做法被普遍的認同,甚至被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什么“至味無味”之類的玄乎的評價讓它多了些神秘的光環和談資,魚飯自然也就身價倍增了。
其實,食物有時很簡單,原本就是鮮美的東西,何必畫蛇添足,簡單就是美!這是潮菜的基礎。
北方很多地方做魚,不是煎炸就是紅燒,其實是因為淡水魚多帶泥土味,不得已為之,即使是海魚,運輸的關系多不新鮮,也只能用重口味的香料來掩飾,也是不得已為之!
對于某種食材的處理各地有不同,往往是歷史的積淀,并沒有高低之分。是有沒有條件,有什么樣的條件。非不為也,實不能為也!
那么,魚飯是怎么制作的呢?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潮汕飲食的精氣,制作魚飯的過程可以詮釋這一切:步驟倒是很簡單一鮮二熟三干四咸五腌。
“新鮮的魚來了,先把殘缺的、破肚的選出來,選好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鹽水中浸泡30分鐘以上,撈起后擺進竹篩里。”
一手壓著竹篩,一手碼魚,魚尾放在中間魚頭在邊沿,沿同一個方向擺成花環狀(魚頭向左,否則有些老人家忌諱)。然后再抓起一把海鹽,均勻撒在魚上。
魚碼好后,還要在魚上面放一個蒸隔,用石頭壓住,防止魚在煮的過程中變形。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煮了。煮魚飯,講究“猛火、深湯”,所謂湯,即是鹽水。
將竹篩擺放在吊架上,用吊鉤將吊架沉放入鍋中,猛火煮。“時間視魚的種類,個頭大小而定,一般15分鐘左右。”
當然,煮好的魚飯不能馬上食用,還要用煮沸的鹽水淋在取出的魚上,清洗去魚面的雜質。
最后,在通風處晾涼幾個小時方可食用。
魚飯作為深受歡迎的“打冷”之一,魚飯如何做才好吃?最關鍵的是食材要新鮮。
除此之外,各家魚飯制作商都擁有獨門技術來使烹制出的魚飯鮮甜可口。這其中有講究,諸如僅使用一次的新竹簍,精準控制蒸煮和腌制的時間,選擇捕撈時魚肚子內食物已經消化完畢的漁獲,還有上文提及的獨特配比蒸煮水等等。雖然不同手法使得最終所得的魚飯口感略有不同,但以魚肉的鮮甜搭配淡咸味依舊是魚飯的主流口感。
魚飯多在生冷時進食,基本不進行二次加熱,因此也有“凍魚”之稱。千萬不要以為冷的魚肉吃起來就會口感欠佳,生冷狀態反而可以將原本釋放出的魚鮮保留在魚肉內而不外溢,最大限度保留魚的鮮甜。雖然剛出爐冒著熱氣的魚飯同樣可口,但二次加熱會使得魚的部分鮮甜喪失,因此很少建議將放冷的魚飯再加熱。
夾一塊冷魚肉,蘸上本地的豆瓣醬,配上白粥,清冷鮮甜又兼顧營養,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就可以消滅完一整條魚。
什么魚能做成魚飯,難以細數——簡言之,近乎所有魚都能做成魚飯。
除了采用本地水產品這一原則外,靠海的潮汕人選魚,大概還有兩個主要的方向:一、中低價值魚為主;二、野生捕撈魚為主。
藍圓鲹、鮐(tái)魚、金色小沙丁魚等,是潮汕人制作魚飯的最主流原料。此類魚漁獲量大,處置及時,做成魚飯也價格低廉,因此最為當地消費者廣泛認可,也是潮汕地區最常見和價格低廉的魚飯品種。
此外常見的還有蛇鯔魚(包括數種)、鯔魚、大眼鯛、條尾緋鯉、花鱸、真鯛、細鱗、長棘銀鱸、綠鰭馬面鲀等諸多種類。以上種類均為野生來源。
在潮汕,幾乎每一個肉菜市場都有魚飯供應。這是潮汕人的家常菜。喜歡吃粥的潮汕人,用于佐粥的常常就是一盤魚飯。
如今,隨著潮菜不斷被推廣,家常的魚飯,也成高檔潮州菜館席上佳肴。
美食家蔡瀾及《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對于魚飯這種保持原始風味又極具地域特色的美食推崇備至。因為他們的推介,讓魚飯認識與接收的范圍不再局限于潮汕地區。
潮汕魚飯,是潮汕人獨特的烹飪方法,更是體現了潮汕人崇尚自然的飲食理念。
這種看似普通簡單的食物,正是通過保留和彰顯食材的本味,達到了古人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味至淡,至味無味”的崇高境界。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帶你吃遍五洲四海。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