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濕氣難纏,總是祛不掉,家中常備這4樣東西,祛濕更輕松

shiyingbao

俗話說:“入秋先排濕,一年都不堵”。很多被濕氣困擾的人,用了很多的祛濕藥,都發(fā)現(xiàn)不管用。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沒有找到濕氣形成的根源。

濕氣也可以認為是水濕,出現(xiàn)水濕的原因就是因為體內的水液沒有及時排出,長期積累在身體里面。所以祛濕的關鍵,就是要把體內多余的水液排出去。

祛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濕氣產生的原因,才能找到對應的方法進行處理。濕氣主要由內外原因引起,內因主要是脾虛,外因則是濕邪入侵。

脾虛:脾的作用是運化水濕,身體每天都需要攝入大量的水分,脾的運化功能如果正常,會將體內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當脾胃出現(xiàn)虛弱,運化水濕的功能自然就會降低,不能將身體里面的水液運化出去,只能停留在體內。從而反作用于脾胃,損傷脾胃的陽氣,濕氣就停留在體內難以祛除。

濕邪入侵:除了脾虛這個原因外,如果常年居住、工作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下,或在陰雨連綿的季節(jié)經常喝冷飲。容易導致濕邪侵入身體,損傷身體的陽氣,久而久之濕氣也會在體內聚集得越來越多。

但是,濕氣也有不同的類型,不同的類型的濕氣有不同的癥狀。

濕熱:濕熱一般表現(xiàn)為肢體沉重,午后常出現(xiàn)發(fā)熱,不會因為出汗減輕。如果濕熱在皮肉,可出現(xiàn)濕疹;關節(jié)可出現(xiàn)局部腫痛;在脾胃,可見惡心、厭食,脘腹脹滿;在肝膽,可見肝區(qū)脹痛、口苦。另外,濕熱還容易引起臉上、背部長痘痘,頭發(fā)還容易出油。

寒濕:寒濕是寒邪與濕邪組合而成為的致病因素。寒濕襲表可見惡寒發(fā)熱、周身酸痛;寒濕阻肺,可見胸悶、憋氣、氣短、乏力;寒濕礙脾可見惡心嘔吐、腹瀉、大便黏膩不爽。寒濕的人特別怕冷,經常手腳冰涼。尤其是女性,還會有痛經的表現(xiàn)。

痰濕:痰濕多見于一些肥胖人群,一般都伴有脾胃功能失調、內分泌失調,這里的“痰”并非一般概念的痰,而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滯留。痰濕的人面部油脂較多,舌體比較胖大,喜歡吃油膩食物,大便有時正常有時不實。但是有痰濕的人,容易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疾病的傾向。

上熱下寒:上熱下寒顧名思義,即上部表現(xiàn)為熱性,下部表現(xiàn)為寒性。上熱的表現(xiàn)有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口臭,咽喉腫痛;面部容易生紅瘡、粉刺等。下寒有小腹冷痛、膝蓋、腰部發(fā)涼;還有腹瀉、大便溏稀,腳經常出冷汗;女性還會出現(xiàn)月經量少,經血有血塊。

不一樣的濕氣類型,祛濕的方法也不同,分享4樣東西,對癥祛濕。

1.茯苓:茯苓歸肺、脾經,性味甘、平,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的功效。濕熱體質需要健脾祛濕,可用茯苓泡水,使?jié)駸釓谋砝锷舷路窒咝梗纳迫頋駸巅諟?/p>

2.陳皮:陳皮歸脾、肺經,主要功能就是理氣健脾、調中,兼以燥濕、化痰。陳皮性溫,寒濕體質的人正好需要溫里散寒的藥物祛濕,所以選擇陳皮,可以很好地緩解因寒濕導致的脘腹不適。

3.淮山藥:淮山藥也被稱為懷山藥,淮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可健脾祛濕。痰濕體質的人適合吃一些利濕化痰、辛溫燥濕的食物或藥物,平時可將淮山藥熬粥、煲湯食用,有助于化痰祛濕,保養(yǎng)脾胃。

4.桑葚、桑葚干:桑葚可直接食用,桑葚干可與玫瑰花、茯苓等泡茶喝。桑葚性味甘、寒,如肝、腎經,可以祛風濕、滋肝腎、充血液,有滋陰補血的效果。對于因上熱下寒出現(xiàn)的久泄不止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所以,體內有濕氣時,不要盲目服藥祛濕,先通過中醫(yī)辯證后,再根據具體的證型對癥祛濕,方能取得祛濕的最佳效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有侵權/違規(guī)的內容, 聯(lián)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