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毛蛋大補?致性早熟?真相是…

shiyingbao

毛蛋,就是沒有完全孵化的雞蛋,也有用鴨蛋、鵝蛋的。

在中國、東南亞等地區,很多人喜歡。據說,味道很鮮美,營養很豐富;但也有很多人擔心:毛蛋激素含量很高,小孩吃了會性早熟。

到底是言過其實,還是確有其事呢?

毛蛋有兩種,一種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完成孵化的雞蛋,算是「意外死亡」;另一種則是人為終止孵化。

「種種原因」包括:孵化的溫度濕度不合理,細菌或寄生蟲感染等。

有人把前面這種叫「毛蛋」,而后者稱為「活珠子」以示區別。

但是,根據動物免疫法,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動物制品,是不能進行銷售的。

所以理論上講,第一種情況的毛蛋,是不能拿到市場上賣的。

跟鮮雞蛋相比,毛蛋的一些營養成分的含量的確更高了。#不能算雞蛋了#

蛋白質的量增加了,鈣、鐵、鋅等礦物質的增幅更大——蛋殼做了很大貢獻。尤其是鈣,增加了4-6倍。(但一個毛蛋所含的鈣也不及一杯牛奶的1/5)

另外,還有研究顯示,維生素A、E、牛磺酸等成分的含量也增加了。

還有「胚水」,這也是原先雞蛋沒有的。其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人們管它叫「鮮水」,據說味道極其鮮美。

相應的,脂肪和膽固醇都減少了。它們或者作為能量被消耗掉,或者成為小雞身上每個細胞的一部分。

總的來說,有關毛蛋營養價值的研究不多,結論也不總是一致的。或許,沒有太多科學研究對它的營養價值感興趣吧~

毛蛋營養成分的確不差,但網上一些說法就比較可笑了:比如「毛蛋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之類的,鮮雞蛋也有啊。

有小伙伴曾聊過一個話題:如果只能選一種食物活下去,選哪種好?很多人都pick了雞蛋。

從一個受精卵到一只小雞,胚胎發育所需的水分和其他營養物質,都來自雞蛋,僅僅需要外界提供合適的溫度和適度。也很優秀啊!!#忍不住夸#

營養,其實是人體和食物的配對,某種食物是不是有營養、有補益,別忘了先問自己需不需要它。身體不缺,補了也白補,還可能是負擔。

毛蛋中含有多種激素,是否對健康不利、或者有保健作用?研究也很少。

有人用雞胚粉喂小母鼠,結果發現,發情期比用雞蛋粉喂的平均提前1天多。分析可能跟雞胚中的促生長素(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一種蛋白質)有關。

南京人愛吃活珠子,2016年江蘇還出臺了活珠子的地方標準。

據媒體報道,標準出臺前,江蘇省衛生部門專門對活珠子的激素含量做了抽檢。結果顯示:鮮雞蛋中,部分產品黃體酮(一種孕激素)數據為20-50ug/kg,活珠子為0~1.3ug/kg。不高。

這個結論,倒是和另一項研究的結論一致:雞蛋中的黃體酮,在孵化過程中是不斷減少的。

其實,日常吃的很多食物中,都含雌激素或孕激素,牛奶、花粉、母乳中的含量,都比雞蛋中的高。

如果雞蛋中的激素足以導致性早熟,豈不是母乳喂養的孩子個個都要性早熟?

這話是抬杠,不嚴謹的;只是想說,別動不動扣「性早熟」的帽子。

性早熟分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

真性性早熟,可能是顱內感染、外傷,或者腫瘤引起;也可能找不到原因的所謂特發性真性性早熟。

假性性早熟,可能是卵巢和睪丸長了腫瘤,刺激身體分泌性激素,導致過早發育。

如果懷疑孩子性早熟,應該早點去醫院就診,排除這些問題。要說食物的話,先想想是不是飲食不合理、營養過剩。

誤服避孕藥,也可以導致假性性早熟。

有醫生報告說,1-2片就可以引起明顯的性早熟癥狀;食物中的這點含量,跟避孕藥不能同日而語;但長期大量吃就不好說了。

不管怎么樣,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吃毛蛋一定要注意來源。

2005年,北京曾發生32人吃了路邊攤的毛雞蛋后中毒的事件。當然,問題不在毛蛋,中毒原因是亞硝酸鹽。

不過,毛雞蛋的食品安全風險確實更大;尤其是破殼的毛蛋,污染風險更大,抽檢中也證實了這一點,細菌及沙門氏菌的檢出率更高。

在加拿大,毛蛋被分類為 food 潛在風險食物,意味著吃的時候需要妥善加工處理。

如果加熱不透,吃了有污染的毛雞蛋;或者吃了染病的的胚蛋,那就不僅不補,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危害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