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其恕乎的其是什么意思 其恕乎的其是什么意義與用法

shiyingbao

“其恕乎”的“其”意思是“這句話”。“其恕乎”出自《論語》十則,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于《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于《為政》篇,第六則見于《里仁》篇,第七則見于《述而》篇,第八則見于《泰伯》,第九則見于《子罕》,第十則為《衛靈公》,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論語十則》原文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四、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五、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六、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九、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十、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論語十則》翻譯
  一、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二、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三、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四、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五、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六、孔子說:“見到有才能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七、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八、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九、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十、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注釋
  一
  子:先生,中國古代對于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曰:說,說道。
  學:學習。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常常;習,復習,溫習。
  之:代詞,指學過的舊知識。
  說:通“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乎:語助詞,相當于“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自:從。
  樂:快樂。
  而:轉折連詞,相當于“卻”。
  慍 :生氣,發怒的樣子。
  不:表示判斷。
  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二
  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檢查。在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三
  溫:溫習。
  故: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承。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知,領悟。
  可以為:可以、能成為。
  以為:以(之)為,憑借(這一點)作為。之,代指溫故而知新,譯為“這一點”。
  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了”。
  四
  學:學習。
  而:卻,表示轉折。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危害。
  五
  女:人稱代詞,你,后作“汝”。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智慧,這里指聰明。
  之:代詞,對待知與不知的關系。
  誨(huì):教導。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是: 這。
  六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備的人。
  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從他們中間。
  內:內心,自己。
  七
  三:泛指多人;古代漢語里“三”往往不是具體數字。有時是實指,有時是虛指。
  行:走路
  必:副詞,一定。
  師:老師,先生。
  焉:兼詞“于之”,在那里;在其中。
  擇:選擇。
  其:代詞,代指他們。
  善者:好的方面。善:好。者:…的方面
  而:順接連詞。
  從:跟從,學習。
  改:改正。
  八
  士:有抱負的人。
  弘毅:胸懷寬廣,剛強勇毅。
  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為:看作。
  任:責任。
  已:停止。
  遠:遙遠。
  而:表并列(任重而道遠)
  九
  之:這里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是”。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深冬 。
  然后(古今詞):然 ,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十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表推測,相當于“大概,恐怕”。
  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思想。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論語十則》賞析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和社會現象,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論語》創作背景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論語》作者介紹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