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生 | 最好的“養胃食物”是一日三餐 “挑食”的人胃更好

shiyingbao

有些人肚子一餓就胃痛,有時候還會出現燒心的癥狀,必須吃點兒東西才能緩解,因此常常被調侃得了“饞病”。其實他們很冤枉:明明是胃痛鬧的,怎么能怪我嘴饞?

經常胃痛,當心消化道潰瘍

作為身體里最有時間觀念的“勞模”之一,胃每天都在三餐時間生產胃酸。如果因為工作忙、壓力大,到了飯點卻不吃飯,那“無食可消化”的胃酸,可能就去消化胃黏膜了。

疼痛時間

十二指腸潰瘍一般飯前疼痛明顯,吃飯后可緩解,夜間疼痛較重;而胃潰瘍則在飯后0.5~1小時疼痛。

疼痛部位

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疼痛,位置大多在肚臍上方或偏右的地方;胃潰瘍引起的疼痛,位置一般在上腹正中或偏左。

疼痛的感覺

饑餓時疼痛,是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癥狀,兒童以嘔吐為主,老人很少感覺疼痛;胃潰瘍多表現為鈍痛、燒心。

不痛的潰瘍更危險

潰瘍的嚴重程度,不能單純地從疼痛程度來鑒別。因為有些潰瘍可能沒有疼痛癥狀,或者很輕微、僅有腹脹的癥狀。下面幾類人,要特別注意自己是否有“無痛性潰瘍”。

經常感覺餓的人

有些潰瘍的部位,不參與食物的消化過程,因此出現疼痛的癥狀較輕;也有些體質好或對疼痛不敏感的人,可能僅有饑餓感,或腹脹等癥狀。

中老年人

50歲以后,身體各器官機能下降,由于胃酸分泌減少,對黏膜的刺激降低,有可能潰瘍已經發展到了出血的地步,也不會感到疼痛。因此,中老年人要對胃部不適更加警惕。

愛吃腌制食物

沿海及西北部分地區的人,喜歡吃熏制食物、腌制食物,以及烤肉等食物,所以胃癌高發。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都要注意定期檢查。

長期吃某些藥的人

不少藥物會刺激胃黏膜,長期吃藥的人要警惕胃潰瘍。有些藥物如阿司匹林,雖然會刺激胃黏膜,但由于藥物本身具有鎮痛作用,服用的人即使得了胃潰瘍,也可能感覺不到疼痛。

最好的“養胃食物”,是一日三餐

很多人長期三餐不規律或者用零食替代正餐,把胃折磨壞了,又希望能吃點所謂的“養胃食物”。

晨起喝杯溫開水

溫開水可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還能濕潤口腔、食管、胃黏膜,沖刷附著于黏膜的黏液和膽汁,促進胃腸蠕動,為進餐做好準備。

第一杯水大約喝100毫升即可,過多會沖淡胃酸,影響消化。

早餐絕對不能省

經常不吃早餐引發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的幾率高達36%,還易導致低血糖、記憶力下降,增加膽結石患病風險。

吃完午餐睡一會兒

午餐應注意補充優質蛋白,比如瘦肉、魚類、豆制品。飽餐后宜站立一會兒,不要馬上坐臥或下蹲、彎腰,以免腹壓過高誘發胃食管反流。

如果有時間最好能睡半小時午覺,這樣不僅能讓大腦得到休息,還能讓更多的血液去支援胃腸道,促進消化吸收。但最好別趴在桌上午睡,以免壓迫腹部,造成胃腸脹氣。

晚餐只吃七分飽

晚餐盡量早點兒吃,進食量以七分飽為好,并注意補充雜糧和新鮮蔬菜。雜糧和蔬菜不但可預防高血脂,還可以增加維生素攝入、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

會“挑食”的人胃更好

普通人挑食會營養不均衡,可胃不好的人挑食,主動避開某些“禁忌”食物,才能更好地保護嬌弱的胃。

主食:少吃脹氣的豆類

容易胃脹氣的人,要少吃或不吃黃豆、黑豆、綠豆等食材,因為它們比較難消化,而且容易產氣。

水果:少吃太酸的

一些口味過酸的水果,如檸檬、楊梅、山楂、葡萄、李子等,會對胃潰瘍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盡量少吃或不吃。

肉類:避開太肥的

脂肪含量高的肥肉會刺激消化道收縮,可能減慢胃排空和加重便秘,也可能加速腸胃蠕動,導致腹瀉加重。因此,要少吃肥肉,可適量吃些牛羊肉或鯽魚。

調料:控制辣椒量

辣椒吃多了會傷害神經末梢靈敏性,久而久之使胃腸黏膜受損,也容易讓腸胃產生灼燒感,導致胃食管反流等問題。普通人要少吃,有消化道潰瘍的人則要忌口。

飲品:咖啡濃茶要少喝

濃茶、咖啡、以及含酒精的飲品,會直接刺激胃腸黏膜,會使潰瘍惡化;冷飲、碳酸飲料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應該少喝。

牛奶雖然可以暫時緩沖胃酸,但牛奶里的鈣和蛋白質會刺激更多的胃酸分泌,使胃更不舒服。

因此胃潰瘍的人,要少喝牛奶。

緊張與焦慮會使潰瘍更嚴重。如果你感到緊張和焦慮,不妨緩緩地深呼吸數次,或者出去運動一下,或者冥想、聽輕音樂,都能讓身心得到放松。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