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與養生(暗含兩塊內容:中醫護理學+中醫養生學)前言一、“養生論”引入中醫護理學現代護理學重視治療技術、操作規范、責任制度等等,包括實施責任制護理時往往偏重護理管理和臨床護理,忽略了理論宣教的作用。在中醫學中,養生是重要的基礎理論,養生與護理密切相關。二、中醫護理的優勢與前景1)中醫護理發展的簡史地位中醫護理是中醫藥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護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歸屬于醫學學科門類I級學科---臨床醫學學科專業---護理學 方向分化---中醫護理簡史(不同時期不同名人名書的貢獻)-代表性古代中醫護理學中醫護理同中醫學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從有了人類,有了疾病,就有了醫和護,醫護是同源的,所以護理實踐與人類社會發展緊緊相連,護理學是在人類祖先自我防護本能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抗病害斗爭和勞動實踐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中醫學強調“三分治,七分養”,其中“七分養”的實踐就是護理,中醫護理學的實質就是研究這“七分養”的科學內涵。隨著祖國醫學突飛猛進的發展,中醫護理學也在不斷的總結、研究與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中醫護理學的形成大至經歷了以下九個時期:一、原始社會時期(遠古)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草莖、泥土、樹葉對傷口進行涂裹包扎)最原始的按摩術(四肢的跌仆損傷部位進行撫摸揉按,)神農嘗百草(藥物的內服,外敷及動物的內臟、骨骼、甲殼的運用)人類為了生存,在與大自然的拼掙中,必然會遭到外界的傷害。
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學會了用草莖、泥土、樹葉對傷口進行涂裹包扎,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對四肢的跌仆損傷部位進行撫摸揉按,起到消腫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術。為了避免暴雨雷擊及野獸的襲擊,他們過著“六巢而居”的生活;為了防寒避邪用獸皮或樹皮作衣;他們定居下來后,通過對動、植物的長期觀察和嘗試,認識了更多的動、植物,懂得了哪些動、植物食后可充饑或治病,哪些會致病或中毒等。例如《史記·補三皇本記》說:“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薄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骸吧褶r……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這樣便出現了藥物的內服,外敷及動物的內臟、骨骼、甲殼的運用。中醫護理技術方面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和《五十二病方》分別記載了熱熨和針刺,這些都是最早的中醫護理技術之一。二、夏至春秋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5年)衛生保健《詩經》《周禮》護理飲食護理醫事制度中就有了食醫,《周禮》詳細地指出了飲食護理和食品衛生傳染病護理《周禮》《左傳》夏至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時期,隨著經濟思想及科學文化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醫藥衛生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醫學逐漸擺脫了宗教的羈絆,開始走獨立發展的道路。
例如醫學分科,專職醫生的出現,最早的醫學制度建立等。又如早期病因學說及疾病診療的產生,為醫學理論的形成作了準備。這一時期有關醫學知識的記載已包含有護理的內容。例如在衛生保健方面,《詩經》指出要“予發曲局、薄言歸沐”、“灑掃穹窒”、“灑掃庭內”等;《禮記》中指出:“雞初鳴、咸盥漱”,還規定了“五日則燂湯清浴,三日具沐”?!邦^有瘍則沐,身有瘍則沐”?!吨芏Y》亦有衛生保健制度方面的記載。在飲食護理方面,在周朝的醫事制度中就有了食醫,《周禮》中說:“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倉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詳細地指出了飲食護理和食品衛生。在傳染病的預防方面《周禮》還指出“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在改變氣候、調節室溫方面,如《左傳》提到的“藏水”,《周禮》所提出的“變化”等,也屬于目前的護理學范疇。三、戰國至東漢時期(公元前475~公元220年)戰國至東漢時期,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對醫學理論體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礎,大量的中醫護理內容散見于各種醫學著作中(可惜未有系統的總結及整理),為中醫護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一)《黃帝內經》與中醫護理學基礎1、天人合一學說與生活護理2、飲食護理3、情志護理4、病情觀察5、護理診療技術(二)《傷寒雜病論》與中醫護理學基礎1、首創中藥灌腸2、開展心肺復蘇術3、發展中藥用藥法4、完善飲食護理5、舌下含服(三)后漢名醫華佗與中醫護理1、首創剖腹術的護理2、倡導“五禽戲”用于養生保健(一)《黃帝內經》與中醫護理學基礎《黃帝內經》(下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醫學古籍,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該書的基本觀點主要有整體觀,陰陽平衡觀,邪正斗爭觀,重視預防觀。該書同時也論述中醫護理學各個方面,包括飲食起居調理,心理養生護理,部分疾病護理、用藥護理及部分護理技術等。尤其是《內經》的正邪學說,比十九世紀英國的南丁格爾提出的學說要早2千多年,南丁格爾指出:“只有病人的自身能力才能治愈傷病……”?!霸谌魏吻闆r下,護理都是幫助病人,使他處于最佳狀態,以便他的自身能力去更好地治療他的疾病”。這兩種學說是一致的?!秲冉洝返於酥嗅t護理學基礎,主要從下列幾方面體現:1、天人合一學說與生活護理天人合一學說指導生活護理?!鹅`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為氣”。
指出夏天腠理開泄,汗出而保持正常的體溫,適應于外界的天暑地熱;冬天腠理閉密,保津蓄溫,來適應外界的天寒地凍?!端貑枴ひ魄樽儦庹摗氛f:“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在寒冷的季節,參加適當的活動,機體就能產生熱量;在暑熱的季節,在陰涼處休息,具有避暑的作用。這簡單的方法啟發人們不斷進步,空調機的應用也沒有逃出這一原理?!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機體一天之中的不同生理情況;《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說明了機體一天之中的不同病理情況。這與現代醫學的醫生早晚查房,護士為病人作晨間護理及晚間護理的道理是一樣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氛f:“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指出懂得養生和護理知識的,取法于天時、地理、氣候、環境等變化來調劑自己的生活,懂得飲食有節,作息有常規,不妄事操勞等護理常規,就能使形體和精神健旺。2、《內經》與飲食護理《內經》曰:“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在飲食方面指出:“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在疾病飲食宜忌中亦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如“脾病者,宜食秔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案尾〗?,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安≡谄ⅰ?,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飲食寒衣”等。對于消渴病的飲食護理提出“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3、《內經》與情志護理《內經》在情志護理上已予高度重視,認為這關系到疾病的發展、預后,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鹅`樞·師傳》指出:“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服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強調了應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盡量順從患者意愿。順從患者之所愿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是施行各種治療護理的前提。但對嬌恣縱欲不遵守疾病的禁忌的患者,《內經》提出“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此時應“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這種開導教育的方法,對現代護理學的心理護理仍有深遠的影響。
4、《內經》與病情觀察《內經》的臟腑學說指導著中醫護理的病情觀察,《素問·玉機真藏論》關于臟腑與臟腑之間的關系有較詳細的敘述。例如臨床護理中在病情觀察時如患者見頭暈目眩,手足發麻是心血不足,不能制約肝陽所致,正所謂“肝受氣于心”;又如患者出現水腫與脾臟關系密切;患者出現鞏膜黃染與肝膽關系密切。這些都說明了臟腑與全身組織器官之間的關系,對指導病情觀察有重要意義。5、《內經》與護理診療技術《內經》的經絡學說指導中醫護理技術?!秲冉洝分赋?,必須精通經絡學說,才能進行治療及護理。《內經》中記載的中醫護理技術很多,如針灸、推拿、刮痧、敷貼、熱熨等。《素問·異法方宜論》中曾經講到各種護理診療技術,如九針、灸焫、導引、按摩等。九針又發展成為目前的毫針、三棱針、梅花針及外科手術用具。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內經》的九針是目前應用的各種注射針的雛形。經絡學說與現代護理技術的注射法相結合即為現在的水針療法。《內經》的“熨法”,以后逐漸發展為藥熨、湯熨、針熨、酒熨、鐵熨、土熨等。熱敷分為干熱敷和濕熱敷。干熱敷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發展為日光浴、光療、電療、磁療及激光點穴等。這些都是根據經絡系統的原理發展而來的。
又如《靈樞·癰疽第八十一》較詳細地記載有關藥物熏蒸的護理方法,與現代較先進的蒸汽治療機、熏洗治療機的原理是一致的。(二)《傷寒雜病論》與中醫護理學基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有影響的一部臨床醫學巨著。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它在《內經》理論指導下,總結了東漢以前眾多醫家的臨床經驗,提出了系統的理、法、方、藥的辨證論治原則,它不僅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也為臨床辨證施護開創了先河,為中醫護理技術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1、首創藥物灌腸法?!秱摗り幟髌分杏涊d了對津枯腸燥,大便秘結者,用蜜煎導而通之,或用豬膽汁灌腸以排出宿糞。以后逐漸發展成目前各種灌腸法。2、開展復蘇術。在《金匱要略·雜療方》中,詳細記載了人工呼吸,體外心臟按摩、搶救自縊、溺死患者的具體操作過程,從而成為世界上最早開展急診復蘇護理的典范。如對自縊者,應“徐徐搶救,不得截繩,中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肩,年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這與現代急救技術的人工呼吸法相似。
3、發展中藥用藥法,確立了辨證施護原則,為后世中醫護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如《金匱要略》中指出治療腸癰的患者要求服用大黃牡丹湯時宜頓服(即將中藥一次性較快服完);《傷寒論》中桂枝湯的用法從煎煮、服藥方法、服藥后注意事項、觀察服藥后的反應、服藥后的處理方法及飲食宜忌均有詳細的記載。如服藥后應“……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并不應“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等等,還指出服桂枝湯治療期間,“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秱摗穼τ盟帟r間也有嚴格要求:“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這與現代護理學的用藥查對時間是相一致的。在《傷寒雜病論》中,不但有丸、散、膏、丹等服藥的護理,還記載了各種與護理有關的護治一體的護理療法,如治百合病的洗身法,治狐惑病的熏洗法、煙熏法;治咽痛的含咽法,這是后世發展為各種霧化吸入療法的雛形。還有坐浴法、外摻法、灌耳法、吹鼻法等外用藥護理。張仲景提出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的護理,也是辨證施護的重要內容。4、強調飲食護理中的禁忌原則。《金匱要略》在飲食護理上已有專篇論述。如對禽獸魚蟲及果實菜谷的禁忌,指出了臟病食忌,四時食忌、冷熱食忌、妊娠食忌及合食禁忌等。
明確指出了飲食也應辨證。所謂“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在飲食衛生中,已明確告誡“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梅多食,壞八齒”,“豬肉落水浮者,不可食”,“肉中有米點者,不可食”等。在當時,為預防“病從口入”,有如此嚴格的飲食衛生要求實屬難得。5、發明藥物舌下含服(三)后漢名醫華佗與中醫護理后漢杰出的醫師華佗,以發明麻醉術而聞明于世。他首創剖腹術,有完整的手術及護理方法,但可惜未能流傳于世。在施行其他手術過程中指導弟子或家屬做了大量的護理工作;在養生健身方面,他認為體育鍛煉可以幫助消化,疏通氣血,增強體質,減少疾病。他倡導的“五禽戲”,在古代導引方法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姿態動作,把醫療、護理、體育三位一體,從而創立了世界最早的外科護理及康復護理。四、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1年)《脈經》-王叔和深入闡明了脈理,將脈、證、護相結合,把脈象歸納為24種。分析了各種雜病及婦女、小兒的脈證,同時改進了寸、關、尺的診脈方法,為中醫護理觀察病情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吨夂缶燃弊浞健?東晉葛洪腹水病人的飲食指導““勿食鹽,常食小豆飯,飲小豆汁,鯉魚佳也”。
癭病的治療“:用海藻治療癭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的食物治療甲狀腺疾病的記載狂犬病的治療:用狗腦敷治瘋狗咬傷,開創了用免疫法治療狂犬病的先河。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和頻繁的戰爭,但文化科學技術卻有長足的進步。這一時期的醫學,王叔和《脈經》的誕生,深入闡明了脈理,將脈、證、護相結合,把脈象歸納為24種。分析了各種雜病及婦女、小兒的脈證,同時改進了寸、關、尺的診脈方法,為中醫護理觀察病情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一時期又是中醫護理理論與專科護理開始全面發展時期。如東晉葛洪的《肘后救急卒方》是集中醫急救、傳染病及內、外、婦、五官、精神、傷骨各科之大成。書中記載了大量的護理內容,當時對于腹水病人的飲食護理已較明確:“勿食鹽,常食小豆飯,飲小豆汁,鯉魚佳也”。另外,還提出了用海藻治療癭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的食物治療甲狀腺疾病的記載;又提出了用狗腦敷治瘋狗咬傷,開創了用免疫法治療狂犬病的先河。他還提出了老年人的養身和護理方法。在《神仙傳》中指出:“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過慮。去肥濃、節酸齒,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在《搶樸子》中指出:“欲得長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無屎”。
這些對于現代的養生與長壽仍有深遠的影響。唐《外臺秘要》在引《肘后方》治療創傷大失血的護理時指出:“凡金瘡出血,其人若渴當忍之,常用干食并肥脂之物以止渴,慎勿咸食。若多飲粥輩,則血溢出殺人,不可救也”。并指出這時的病人“又忌嗔怒大言笑,思想陰陽,行動作勞,勿多食酸咸,飲酒羹霍輩,皆使瘡癰腫發,甚者即死”。明確指出了外傷大出血者,應禁食水及刺激性食物,患者宜安靜,避免活動和情緒波動。該書還有關于天花及恙蟲病的最早記載及對黃疸患者的尿用白紙染尿法鑒別的診斷記載,成為現代實驗診斷和病情觀察的先驅。五、隋唐五代時期(公元581~960年)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到繁榮階段,這時隋唐統治者直接參與醫學專業的領導和組織,采取了一些促進醫學發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由于臨床醫學??苹陌l展,使中醫護理學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總結了許多??谱o理的經驗。《諸病源候論》1、病情觀察2、外科護理3、強身健體《千金方》1、婦產科護理2、嬰幼兒護理3、飲食護理(提出先用食療后用藥療)4、預防養生保健5、情志護理6、投藥護理7、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發展8、高尚的醫德《外臺秘要》《食療本草》《劉涓子鬼遺方》(一)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與中醫護理《諸病源候論》雖是闡述病源的專著,但對中醫護理學的各種疾病的護理,尤是病情觀察有很大的發展與補充,如對中風、淋證等。
對溫熱病的病情觀察記錄也較詳細“凡皮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了”。提倡以脈象來觀察病情,認為脈直疾,脈疾而細、脈束牒牒等都是病情惡化的表現。對外科腸吻合術后患者的飲食護理,就指出“當作研末粥飲之,二十余日,稍作強糜食之,百日后乃可進飯耳。飽食者,令人腸痛決漏”。對婦產科的患者,強調妊娠期間,應該注意飲食起居與精神調養,如在“婦人雜病諸候”中介紹:乳癰多因嬰兒吮吸不力,使乳汗郁滯所致,護理時可用“手助捻去其汁,并令旁人助嗍引”以使郁積的乳汗排出,而使乳癰消散。這一護理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仍是有效的。該書還發展和補充養生的護理技術,如虛勞者可用呼吸法,健身法,摟肚法等增強自身體質。(二)孫思邈的《千金方》與中醫護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分。是以“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而有此書名。該書更詳細地論述了臨床各科的護理、食療及養生等內容。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1、在婦產科護理方面,孫氏從婦人懷孕養胎,分娩乃至產褥期的護理,都作了詳細的敘述。如對妊娠婦女應“居處簡靜……”;在胎教方面指出應禁酒及冰漿;在臨產護理時,不能讓不潔者進產房,更指出“產婦第一不得匆匆忙忙,旁人極須穩審,皆不得預緩預急之憂,憂悒則難產”;對產后護理指出“婦人產后百日已來,極須殷勤”,不要“縱心犯觸及便行房”等。
這些護理方法對現代婦科護理仍有實踐意義。2、嬰幼兒護理保健方面,孫氏收集和總結唐代以前對小兒保健防病的經驗,為兒科臨證護理,做出巨大的貢獻。他指出“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于日中嬉戲。數令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之中,垂衣溫暖,譬猶陰地之革木,不見風日,軟脆不堪風寒也”。對初生嬰兒他還指出:“先以綿裹指,拭兒中口及舌上青泥惡血……若不急拭,啼聲一發,即入腹成百病也”。小兒沐浴后,腋窩和陰部要撲上細粉,保持干燥,以防濕疹。在母乳喂養方面,有更豐富完整的護理內容,首先要求對喂奶的次數和量有一定的限制;乳母在喂奶時,先要把宿乳擠掉;強調乳母的飲食、精神狀態、健康狀況對嬰兒的身心發育關系密切,故在乳母的選擇上,指出狐臭、癭瘤、疥瘡、耳聾、鼻淵、癲癇等病人皆不宜。隨著初生兒年齡的增長,強調要適當增加輔助食品等。以上充分體現了孫氏對小兒護理的重視。3、在飲食護理方面,書中有大量的專門論述,他主張“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淡食,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使酒脂入腸。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勿食生菜、生米,勿飲濁酒”,“勿食生肉”,“一切肉惟須煮爛”。
在飲食與藥療選擇上,強調“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把飲食療法放在藥療之上。該書在各種疾病的診療中,既有藥療方,又有食療方,采用食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癥;用谷白皮煎湯煮粥或食牛羊乳防治腳氣病,食羊靨、鹿靨治療甲狀腺腫大,都是被現代科學證實了有效正確的臨床經驗。4、在預防養生保健方面,他的“預防為主”的思想不僅表現在飲食護理方面,還在起居,衣著等方面作了具體指導。例如:每食訖以手摩面與腹,令津液流通,“食畢當行步躊躇,則食易消”。若“飲食即臥,乃生百病”?!皾褚录昂挂陆圆豢删弥保梆嚰稍?,飽忌沐”;“浴沐后不得觸風冷”等等。他還主張“凡衣服,巾、櫛、枕、鏡不宜與人同之”。對老年人的護理與養生,也有較詳細的論述,所謂“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之日至,……,情性變異,食欲無味,寢處不安”。在護理上應“常須慎護其事,每起速稱其所須,不得令其意負不快”。“養老之要,耳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這些在今天的長壽養生術中仍有指導意義。他教導人們“常習不睡地”,“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護齒潔齒及口腔護理的方法之一。5、在精神調護方面,認為善攝生者,應是“少思、少欲、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要“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等,這為中醫護理中的情志護理增添了不少內容。
6、在投藥護理方面極為重視,在《千金要方·卷一》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此外,還詳細指出了特殊藥物的飲食宜忌。7、在中醫護理技術方面,首創用細蔥管進行導尿,這一方法比1860年法國發明橡皮管導尿術要早1200多年。同時發展了蠟療和熱熨法。這些都豐富了中醫護理技術的內容。8、醫德方面,有《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兩篇專論醫德。他強調對患者要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告誡醫護人員不可以以醫術作為獲取錢財的手段;對危急患者要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在醫療作風上要有德有體、體表端莊,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孫氏高尚的醫德一直流傳后世。(三)其他著作對中醫護理的影響王燾的《外臺秘要》是一部綜合性的巨著,最突出的貢獻是對傳染病的論述。如對傷寒、肺結核、瘧疾、天花、霍亂等病情觀察方面均有較詳盡的記載。對傳染病的護理提出了禁止帶菌人進入產房和“不得令家有死喪或污穢之人來探”等護理探視制度。孟詵的《食療本草》總結了漢、魏、晉、隋的食物療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營養學專著,對中醫飲食護理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南唐陳士良的《食性本草》中,將食物和藥物進行分類,并創立了食醫方劑及四時飲食與調養方法,闡述了飲食護理與醫療的重要關系。
龔慶宣的《劉涓子鬼遺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外科專著,在卷二介紹腹部開放性創傷、腸管脫出、納入腹腔后的護理中指出:“十日之內不可飽食,頻食而宜少,勿使患者驚”,強調了飲食護理和精神護理的重要性;在卷四的“黃父癰疽論”說:癰疽患者須“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這些均充實了中醫外科護理的內容。六、宋金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這一時期雖是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時期,但科學技術卻獲得突出的進步,尤其是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給醫學著作的傳播、整理、研究創造條件。當時,醫學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抒醫理,其中就有著名的金元四大家。這一時期的醫學著述頗豐,如《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開寶本草》《腳氣治法總要》《婦人大全良方》等,在中醫護理各專科護理方面有了充實而全面的發展,并得到高度的重視。這一時期中醫護理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下列幾方面:? 《太平圣惠方》----服藥的方法? 《飲膳正要》----食、養、醫結合? 《脾胃論》----辨證施護? 《保生要錄》-----社區保健? 《婦人大全良方》----婦產科護理? 《衛濟寶書》-----外科護理? 《外科精義》-----外科護理首部護理專論,從六方面專論護理內容:1.首先提出病室環境宜安靜;2.規定了探視制度3.注意情志護理4.強調飲食衛生及營養5.做好康復護理6.提出了護理人員應具備的條件(一)《太平圣惠方》發展了中藥成藥的保管法,這對目前現代護理學中的藥物保管和使用仍有良好的指導作用,該書還發展了“服餌之法”,指出“服餌之法,輕重不同,少長殊途,強羸各異,或宜補宜瀉,或可湯可丸,加減不失其宜,藥病相投必愈”。
該書還提出藥性和食氣不宜同時使用,以免產生副作用。服藥的原則是“食氣消即進藥,藥氣散即進食”。對湯藥的冷熱亦有詳細論述,指出“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則瀉消,下若則嘔吐不下;若太熱則傷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清,若濁令心悶不解。中間相去,如步行十里久自服;若太促者,前湯未清,后湯未衡,必當吐逆,仍向患者服中藥消散后,乃更進服”。還有對餌湯、助藥、作息等護理方法也有完整的闡述。(二)《飲膳正要》是當時營養學方面的代表著作,該書提出了養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及各種珍奇食品的食譜,記載了大量各種醫療,保健飲食,包括湯煎、食療、植物食品等。繼承了我國古代食、養、醫結合的傳統,全面總結并發展了飲食護理中的寶貴經驗。該書十分重視飲食衛生的護理要求,提倡先饑后食,勿令食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不飽食而臥,尤其夜間不可多食;勿食不潔或變質之品;不可大醉;食畢宜用溫水漱口,睡前刷牙等。可見這一時期對人體健康、飲食保健的重視。(三)《脾胃論》的產生為辨證施護理論增添新的內容。李東垣創立脾胃學說,高度重視對脾胃的調養和護理,認為“內傷脾胃,百病乃生”。發揮了《內經》“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觀點。
李氏非常重視飲食、勞倦、情志三者的護理,指出:“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勝則乘其土位,此許以病也”。但在飲食,勞倦,情志三者形成內傷病中,認為情志常起先導作用。在飲食起居也提到:“夜不安寢,衾厚熱壅故也,當急去之,仍拭汗;或薄而不安,即加之,睡自穩之。饑而睡不安,則宜少食,飽而睡不安,則少行坐”。該書涉及脾胃護理的還有“用藥宜禁論”,“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飲食傷脾胃論”等論述。(四)朱丹溪創立的陰陽學說使中醫護理辨證施護的理論體系日趨完整。朱氏認為有情志過極,色欲過度,飲食厚味者,??梢稹瓣柍S杏?,陰常不足”,所謂“大怒則火起于肝,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于腎,悲哀動中則火起于肺,心有君火,自焚則死矣”。他把攝護陰精作為防止相火妄動和養生保健的主要原則,他主張幼年時不宜過于飽暖;青年時不宜早婚,婚后應節制房事;老人飲食尤當謹節等。在他的《格致余論》中記載一例瘀血痰積的病例,先用情志護理,后用藥物治愈。(五)《保生要錄》是這一時期一本較早也較全面的生活護理專著。該書在衣著、進食、睡眠等方面均有較詳盡的論述:“衣服厚薄欲得隨時合度,是以暑時不可全薄,寒時不可極溫,……衣為汗濕,即時易之”。
認為飲食不可強食強飲;不可先進熱食而隨餐冷物。進食不可太熱太冷,太熱則傷胃,太冷則傷筋,應避免偏食,偏食能使臟氣不均。睡眠時提倡用藥枕,盛暑不可露臥。這些對于目前社區保健均有指導作用。(六)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問世,概括了婦產科全貌,該書分篇論述了妊娠隨月數服藥及將息法,將護孕婦論、產前將護法、產后將護法、及食忌、孕婦藥忌等,突出胎教的重要性,內容豐富,是宋代婦科的杰出作品。該書在“將護孕婦論”中告誡人們:“凡婦人妊娠之后以至臨月,臟腑壅塞,關節不利,切不可多睡,須時時行步。不宜食粘硬難化之物,不可多飲酒,不可亂服湯藥,亦不可妄行針灸。須寬神,減思慮,不得負重臺登高涉險。若偶然胎不安腰痛者,須服安胎藥一二服,得安即止”。臨產“扶上蓐草,切不可坐草早。務要產婦用力,存養調停,亦令坐婆先說諭之。如覺心中煩悶,可取白蜜一匙,用新汲水調下,或覺饑,即吃軟飯或粥,少許亦須預備,勿令饑渴,恐產婦無力困乏也。若不饑渴,亦不須強食。大凡生產自有時候,不可強服催產,滑胎等藥”。這些護理措施,至今對婦產科護理仍有臨床指導意義。(七)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介紹了“五善七惡”之說,作為醫護人員判斷外科疾病善惡順逆的標準。
在“打針法”中提出對所制作的刀、鉤等外科手術器械要用“桑白皮、紫藤香煮一周時,以紫藤香末藏之”,這是世界上對外科手術器械進行煮沸消毒,并用香料藥粉作滅菌貯藏備用的最早文字記載。遠在一千多年以前已有這種滅菌法雛形是十分寶貴的。(八)齊德之著的《外科精義》,有“論將護忌慎法”一篇專門論述護理內容的。首先提出病室環境宜安靜,“于患人左右止息煩雜,切忌打觸器物,……,咒罵斗毆。及產婦淫男,體氣不潔,帶酒腥、雞犬、乳兒、孳畜禽獸,并須遠離”。其次,規定了探視制度:“只合方便省問,不可久坐多言,勞倦病人”。第三,注意情志護理,“勿令于患人左右彈指搓咨,掩淚竅言,感激病人”。第四,強調飲食衛生及營養,“勿食……淹浥臭陳,自死病倒之類”。第五,做好康復護理,如對外科瘡瘍恢復期護理:“……瘡口收斂之際,當忌起立行步,揖待賓客,……。治宜調節飲食,保攝,以待瘡瘢平復,精神如故,氣力完全”。第六,指出了護理人員應具備的條件:“夫侍患者宜須壽近中年,情性沉厚,勤謹耐煩,仁慈智惠”等。盡管這些護理內容帶有某些封建色彩,但總的護理觀點,從現代護理學的角度來說也是科學的實用的。(九)其他著作對中醫護理的貢獻,如《本草衍義》談到水腫患者禁食鹽,這與現代護理學中對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腎病等患者應吃無鹽或低鹽飲食是一致的。
閻孝忠在《小兒方論》中具體地敘述了小兒喂養方法。錢仲陽在《小兒藥證直決》中,認為治療熱病兒以“浴體法”為輔助療法,與現代護理學的溫水擦浴極為相似。他還主張小兒有熱病時,應注意環境安靜,“不欲驚動,弗令旁邊多人”,并“靜以候之”。張子和的《儒門事親》中對肛腸病人的護理記載有:“脫肛,大腸熱甚也,用酸漿水煎三五沸,稍熱滌洗三五度,次以苦劑堅之,則愈”。說明我國很早就有了坐浴療法。七、明代這一時代是我國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時期,科學技術與文化均取得了多方面突出的成就,明代醫療進一步總結并發展了前人關于護理方面的學說。著明醫藥學家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這是一部重要的藥學巨著,對我國和世界醫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不但能診治疾病,還親自采藥,為患者煎藥,甚至給患者喂藥。為醫護人員樹立了一個無私奉獻的榜樣?!侗静菥V目》--世界醫藥杰出貢獻《溫疫論》--世紀性傳染病因卓越創見吳有性《溫疫論》的“戾氣”說,是十七世紀在傳染病因學上的卓越創見,反映了當時防治急性熱病的豐富經驗和理論知識,在護理方面從“論食”、“論飲”“調理法”三篇專論中,詳細論述了溫疫病的護理措施。如“時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傳胃,切不可絕其飲食,但不宜過食耳”。
“首尾后數日微熱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氣衰弱,強與之,即為食復。有下后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當與之,先與米飯一小杯,加至茶甌、漸進稀粥,不可盡意,饑則再與”?!按罂仕硷嫳袄滹嫞瑹o論四時,嗜可量與”,但“能飲一升,止與半升,寧使少頓再,”而對內熱煩渴者,應給“梨汁、藕汁、蔗漿、西瓜可備不時之需”,用以清熱止渴生津。溫邪易傷津耗液,溫病患者失液如何補充,上述作了詳細的描述,這與現代護理學的體液療法的觀點是一致的。這一時期由于傳染病的流行,在預防交叉感染,消毒滅菌和預防接種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如對患傳染病的患者衣服用蒸汽消毒法處理,對于空氣消毒用焚燒檀香、沉香之類的藥物,而且還可以驅除室內異味,使空氣清香。明萬歷年間已有不少有關種痘的記載,以預防天花。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對癰疽的病源、診斷、調治以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辨證施護的記述,條理清楚,內容翔實。如“瘡愈之后,勞役太早,乃小羸癥,入房太早,后必損壽,不避風寒,復生流毒”;“凡病雖在于用藥調理,而又要關于雜禁之法,先要灑掃患房潔凈……。庶防蒼蠅蜈蚣之屬侵之”等。《普濟方·新生將護法》詳細地論述了新生兒的護理,如用衣法,對小兒啼哭,大便的觀察,哺乳及哺食法,浴兒法等。
薛己《口齒類要》論述了口腔護理法?!秲瓤普费a充了中醫內科護理學的內容。八、清代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祖國醫學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新學科溫病學說的建立、人體解剖結構和中醫外治法的系統發展。鴉片戰爭后,大量西方醫學的涌入,沖擊著中國的傳統醫學,出現中西醫匯通派。中醫護理雖受到西方護理的沖擊,但它還是走進了新階段,逐漸向獨立完整的體系發展。錢襄撰著的《侍疾要語》,是現存古代中醫文獻中,最早較全面論述中醫護理的專書,它歷述了對患者的精神、生活、飲食、疾病、用藥等方面的護理要點。1、情志護理2、生活護理3、病情觀察4、投藥護理名醫葉天士的《溫熱論》系統闡明了溫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指出了溫病衛、氣、營、血四個階段辨證論治和施護的綱領,他總結了溫病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瘖等病情觀察的方法,指出了在觀察舌象、判斷病情、推測預后的同時還應做好口腔護理。這些都為中醫護理學的病情觀察增添新的內容。葉天士在老人病的防護方面還強調頤養,指出:“寒喧保暖攝生,尤當加意于藥餌之先”,飲食當“薄味”,力戒“酒肉原味”,“務宜怡悅開懷”,“戒嗔怒”。由于清代大疫流行達80余次,因此對疫病的預防,除讓健康者預服藥物外,已非常重視采取隔離消毒的措施,如《治疫全書》說“毋近患者床榻,染具穢污;毋憑死者尺棺,觸其惡臭;毋食病菜;毋拾死人衣物”。
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護理學的降溫措施發展,人們嘗試用井水,冷水,雪水等進行擦浴,同時也發展和完善了刮痧這一護理診療技術。這一時期的護理專書頗豐,如汪綺石的《理虛元鑒》詳細介紹了療養飲食調護的重要性及四季防病知識,強調要“令其善為調理”,“樽節其精神,各就性情所失為治”;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是飲食調養與護理專書;尤乘的《壽世青編》是養生保健專著。亟齋居士的《達生篇》詳盡記載了產前,臨產、產后護理之法。曾慈山在《養生隨筆》中從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出發,總結出一整套衣、食、住、行的養生方法,淺近而易行,首創了臥、坐、立功的導引法。錢襄撰著的《侍疾要語》,是現存古代中醫文獻中,最早較全面論述中醫護理的專書,它歷述了對患者的精神、生活、飲食、疾病、用藥等方面的護理要點。首先該書強調情志護理對于患者康復的重要作用:“患者性情每與平日迥異,為人子者本以養老為先,而當乘病之時,尤須加意體察,務求轉怒為歡,反悲為喜。所愛之人常坐床前,所喜之物恒置枕畔,憂病則須說今日精神勝于昨日,憂貧則須說今年進益好似去年,勿露愁悶之容,常瞞醫藥之費,諸如此類未可枚舉”。這些措施方法用于現代護理心理護理也非常實用。
書中還提到采用音樂消除患者煩燥的護理方法:“病時煩燥,急難解釋,惟弦索之聲可以悅耳,可以引睡,或令盲婦、歌女、輕拔琵琶,淺度一曲,亦驅病之一助也”,在當時這一思想是非常超前的。其次,該書在病室環境的設置、陪護制度、探視制度、患者的臥位、人工喂養療法及長期臥床的患者預防席瘡的具體措施都有較詳細的描述,如“久病消瘦,皮膚或碎,須墊以燈草圈則痛處不著褥席”;甚至對患者作大小便的護理,也不忽視:“扶腋上廁,須輕重得宜,太緊必致疼痛,太寬又不著力。冬月馬桶口,以布裹棉花套之”。這與現代護理學基礎的大部分內容是相一致的。第三,在疾病護理方面對危重患者的護理更詳細地敘述夜班護理人員的職責:“夜間侍奉者,非特夜不解衣,且亦不可暫時交睫,方能靜聽聲息,知今霄較昨霄是增是減,或親命使睡,只可虛掩帳子,危坐帳中,聞聲即起”。“大小便須即旁觀之,……不可稍遲,遲側大便結者,久而浸而化為溏。小解白者,閱時而變為赤,未可為醫者也”。這是現代護理學個案護理的雛形。縱觀《侍疾要語》全書,無論從書名,或是就其內容來衡量,在中醫護理學史上,它都確為一部言簡意賅,切合實用之佳作。九、當代? 1958年江蘇省中醫院編寫了首部中醫護理專著《中醫護理學》,創辦了第一所中醫護校 。
? 1985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率先成立了中醫護理系 ,招收大專生。? 1999年我國首屆中醫護理本科在廣州中醫藥大學護理系招生 。? 2003年9月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在中醫學招生(護理方向碩士)。2)中醫護理的特色(優勢)3)中醫護理的發展前景中醫護理的現狀1、中醫護理適合現代護理的發展方向 2、中醫護理的效果漸漸得到肯定 3、中醫護理在社區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4、中醫護理擁有巨大的國際市場。 近10年來中醫護理研究方向:1.開展中醫護理高等教育研究2. 開展中醫整體護理模式的研究;3.開展中藥外用藥護理的研究;4.開展中醫護理技術與方法在社區保健和康復的應用研究。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中指出“以提高中醫護理技術,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據中醫護理防重于治,注重養生的思想,發揮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突出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護,加強中西醫護理技術的有機結合,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笨梢娭嗅t護理在當今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像其他專業一樣既充滿了機遇,也充滿了挑戰,作為我國護理界的驕傲——中醫護理在世界范圍內有著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
(2011-2015年)大力發展中醫護理。提高中醫護理水平,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并推廣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開展中醫護理人員的規范化培訓,到2015年,培養中醫護理骨干人才2萬名。中醫醫療機構和綜合醫院、??漆t院的中醫病房要按照《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等要求,積極開展辨證施護和中醫特色專科護理,加強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提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康復和健康指導,加強中西醫護理技術的有機結合,促進中醫護理的可持續發展。養生論引入中醫護理學第一章緒論中醫護理學的優勢與前景陰陽基礎理論 五行第二章理論 臟腑氣血津液體質中醫-護理-養生 體質臟腑第三章中醫護理與養生學 飲食人 (內容) 時節傳統療法傳統功法時空社會活動飲食起居情志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