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中間疼可能由胃部疾病、十二指腸潰瘍、胰腺炎、腸梗阻、腹主動脈瘤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治療、手術干預等方式緩解。
1、胃部疾病:
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等常表現為上腹部中間疼痛,疼痛性質多為隱痛或灼痛,進食后可能加重或緩解。胃部疾病通常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飲食不規律等因素有關。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療、抑酸藥物等。
2、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位于上腹部中間偏右,具有空腹時加重、進食后緩解的特點。潰瘍形成與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治療需結合抑酸藥物、抗生素等,嚴重者可能需要內鏡下止血或手術治療。
3、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可引起劇烈中上腹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多伴有惡心嘔吐。慢性胰腺炎疼痛呈持續性,飲酒或進食油膩食物后加重。胰腺炎治療包括禁食、靜脈補液、止痛等保守治療,重癥需住院監護。
4、腸梗阻:
腸梗阻表現為腹部中間陣發性絞痛,伴隨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機械性梗阻可能由腸粘連、腫瘤等引起,需及時解除梗阻原因。治療包括胃腸減壓、靜脈補液,完全性梗阻常需手術干預。
5、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破裂前可能無癥狀或僅有輕度腹部不適,破裂時突發劇烈撕裂樣疼痛,可迅速出現休克。動脈瘤直徑超過5厘米或快速增長時建議手術修復,包括開放手術和腔內修復兩種主要方式。
日常應注意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和過度飲酒,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攝入。保持適度運動有助于胃腸蠕動,但急性腹痛發作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并就醫。定期體檢可早期發現潛在問題,特別是40歲以上人群應關注血管健康狀況。出現持續或加重的腹部疼痛應及時就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