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壞習慣讓父母頭疼,如何解決?
1、幫助分析兒子的習慣
我兒子現在已經13個月了。我發現他有一個壞習慣,一個特別的壞習慣和一個好習慣。壞習慣是不喜歡理發,哭,每次都要等他睡著才能帶他去理發店。特別的壞習慣是喜歡吃腳,每當他注意到別人的腳,只要對方不穿鞋,孩子就會跳起來或彎下腰咬。好習慣是永遠不要逆轉閱讀或圖片。即使他故意把它倒過來,他自己也會把書轉過來。請幫助我分析孩子們的這些習慣,并為我們的家庭提出一些建議。
劉紅(上海)
這個年齡的寶寶不喜歡理發是正常的。家長首先要分析反抗的原因。可能是設備問題。如果理發器曾經傷到他的頭皮,會在寶寶心中留下對理發的恐懼;有些孩子更害怕理發器發出的特殊聲音。也可能是寶寶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怯生生。解決辦法如下。一是買一個噪音小的簡單兒童理發器,家長在家給寶寶理發。如果寶寶還是不想,可以在他玩得開心的時候悄悄給他理發。關鍵是家長之前要學會更好的理發技巧,以免傷害孩子,適得其反。第二,經常帶寶寶去固定的理發店,熟悉理發師,消除陌生感。去理發前,告訴寶寶理發后會變得更加神氣,理發后還要說“真帥真漂亮”之類的贊美。父母和家人也可以和他一起理發,比理發后更漂亮。寶寶會逐漸把理發和快樂的感覺聯系起來,再也不會哭了。
寶寶喜歡吃手吃腳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一般6一般6。、7個月后,嬰兒就有能力吃自己的腳了。吃腳有兩個原因。0-1歲也被稱為“唇期”,嬰兒通過被動地吮吸和吞咽來獲得心理滿足。1歲以后,嬰兒的乳牙長了很多,他開始表現出不舒服和易怒,只能通過咬硬的東西來獲得快樂,并能主動抓住物體。咬腳也成為了磨牙的一種手段。此外,你的孩子喜歡咬別人的腳,可能是因為成年人經常把腳放在他面前逗他玩。為了糾正這個習慣,父母應該記得為孩子準備一些磨牙玩具,如牙膠、牙齒訓練器等,或者提供干紅薯、蔬菜條和其他磨牙食物。嬰兒一咬腳,就把這些替代玩具或食物塞進嘴里,逐漸消除他的咬腳行為。
1歲以后,嬰兒的視力與成年人基本相似。由于缺乏視覺經驗和觀察技能,一般來說,1歲半到2歲的嬰兒知道如何閱讀而不是逆轉。所以,你的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已經提前發展起來了。這可能與他從出生起就一直接觸到的圖片或文字有關。如果父母以前經常抱著他讀書或給他看一些大口號,嬰兒就會逐漸對正面的文字或圖片形成深刻的印象。這有利于早期閱讀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嬰兒正處于創造力的萌芽階段,過早地學會看圖片或文字也可能會產生一些缺點。在適當的時候,父母不妨引導孩子倒著或側著看圖片,鼓勵他們動腦筋,發揮想象力,進一步發展嬰兒的智力。
2、如何讓寶寶活躍起來?
我兒子3歲,上幼兒園半年了。老師有時告訴我寶寶不夠大膽。今天看了寶寶在幼兒園的DV,也發現他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比較安靜,好像害羞,不是很活躍主動。這和他在家的表現完全不同。他為什么不能在幼兒園放手?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
程雅蘭(遼寧沈陽)
既然寶寶在家比較活躍,就沒有先天氣質的問題,這可能與他對幼兒園生活的適應性有關。家長不妨回憶一下,當時入園的準備工作是否充分,是否經常帶孩子熟悉新環境,入園之初孩子是否表現出分離焦慮,現在入園的意愿是否強烈等等。同時,家長也可以評估孩子的社交能力。他有更多的機會和同齡人交流嗎?他在交流中經常扮演什么角色?孩子在活動中的自我期望是什么?是什么阻礙了他實現期望?家長可以想象,寶寶不活躍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成功實現從家庭到幼兒園的心理轉折點,仍然把自己當成“局外人”;也可能是因為他不懂得集體生活的規律,缺乏同齡人交流的方法和技巧,無法從活動中獲得真正的樂趣;此外,他可能對老師的權威印象太深刻,在活動中刻意約束自己。
因此,家長應該經常對孩子的幼兒園生活表現出興趣,每天聽他講什么,做什么有趣的游戲,交什么孩子,老師是否表揚他等等。在傾聽的過程中,家長不僅要認識到自己現有的表現,還要鼓勵他更積極地展示自己,還要教會他一些有用的技巧。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就要及時表揚和肯定。如有必要,家長可以請老師配合。我相信孩子們會一天比一天好!
3、孩子不要爸爸怎么辦?
我兒子從小就是我自己帶來的。他父親工作忙,管理得少。現在他4歲了,特別喜歡和我在一起。如果我有事要出去,讓爸爸陪他,他一點也不開心。爸爸主動和他玩,他不欣賞,大聲喊著讓爸爸走開。有什么辦法可以增進父子關系?
解莉(北京)
孩子們不希望他們的父親在1歲之前與父親和孩子沒有依戀有關。由于父親參與的照顧較少,與孩子相處的機會較少,父子之間缺乏親密的情感聯系。此外,4歲的孩子仍然處于自我中心階段,他們會真正表達自己的喜好,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所以你的兒子會大喊讓他的父親走開。
為了接近孩子,父親必須采取“三步”。第一步是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言行、愛好、生活習慣等。你也可以向你的母親征求意見。第二步是找到最適合與孩子溝通的位置。如果母親已經承擔了照顧孩子的任務,并且非常勝任,父親不妨考慮一下他是否應該陪孩子進行戶外運動。第三步是以孩子們喜歡的東西或活動為出發點,自然地干預孩子們的游戲或其他活動,并獲得初步的接受。只要父親愿意花更多的心思,有足夠的耐心,他就能在積極互動的過程中得到孩子們的愛和尊重。
4、女兒是不是太自私了
有一次,我帶著兩歲多的女兒坐公共汽車,買了一張票。因為當時車很空,我們并排坐在一起。后來人多了,我想把女兒抱在膝蓋上,給別人騰個座位,但女兒就是拒絕了。所以我不得不把我的座位給別人。誰知,那人一坐下,女兒就拼命推他,哭了起來。她讓那個人把座位還給我。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她,“媽媽只買了一張票,這是別人的座位”沒用。最后,那個人只能站起來讓我坐下。女兒“贏了”。你覺得孩子太自私了嗎?我如何教育她學會為別人著想?
馬快(浙江杭州)
你孩子的表現與道德無關,而是由她的心理發展水平決定的。一開始,她拒絕坐在母親的膝蓋上,這表明孩子已經明白“我就是我,我不依賴別人”。隨著獨立行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孩子們與母親的共生關系不同,充分體驗了個性和獨立性,自主意識日益增強。后來,孩子們必須爭奪座位,因為她堅持“這屬于我們,不屬于你”。這是自我集中思維的體現,表明孩子們不能很好地將自己與外界分開。他們往往絕對相信自己的觀點和觀點,不能從別人的立場和角度來考慮問題。所以不管我媽媽怎么告訴她真相,都起不到作用。
寶寶有時愛哭鬧讓人頭疼,怎樣讓寶寶表現得活躍,父母應該從孩子的發展階段了解他們看似自私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孩子自然會走出一個人的小世界,學會為他人著想,所以沒有必要特別糾正。如果家長特別希望孩子早點懂事,也可以適當采取“感動”的方式。雖然他們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錯誤,但父母的憤怒和悲傷會深深感染孩子,進而改變他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