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和妍妍在房間里一起玩認顏色的游戲,認到白色的時候,她說想不起來英文怎么說了,我剛想告訴她,只見她突然就起身跑開了。
我正納悶呢,就聽見客廳的有聲掛圖響了起來。不一會兒,妍妍跑回來告訴我,白色的英文叫white。
我當時特激動,妍妍竟然學會了跑到客廳掛圖上去找答案,都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了。
這件事又讓我想起了妍妍1歲多的時候,我在蒙臺梭利的著作里看到過的一個理念:給孩子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讓孩子進行自我發展 。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是由心靈胚胎指引著去發展的。兒童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可以吸收文化、可以學習 。因此,我們應當把握時機,在環境中配備合適的設施與活動來讓孩子探索,讓他一步步地吸收文化。
眾所周知,蒙臺梭利創辦的第一所兒童之家,收容的都是一些3歲以上有缺陷的貧困兒童。這些孩子到了4歲左右,人們來參觀的時候發現他們已經可以讀寫了,都感到十分驚訝。他們常常問孩子:“是誰教你們的?”孩子們會不解地看著詢問者,并回答道:“教?!沒人教我們!是我們自己學的。”
蒙臺梭利最初教孩子們認字母的時候,發現他們很快就會忘記,后來就請人把字母刻在木板上,讓孩子順著溝紋臨摹,他們很快就認得了。學習3個月的時間,就能自己寫圣誕卡片了。孩子們也開始問更多的問題,想更深入地了解字母,例如發音;孩子們的體內好像裝了一個吸塵器,想把這些字母全都吸收進去。
看完書以后,我特震驚,然后就開始按照書上布置兒童之家的方式來改造家里的客廳。
蒙臺梭利說,“兒童之家”可以給孩子們提供一個開展活動的環境,并沒有固定的類型,可以多樣化。但是裝置一定要適合孩子們,而不是大人。這些裝置不僅包括專為孩子的智力發育而配置的教具,而且還有經營一個小型家庭所需要的全套裝置。柜子要選用那種敞開著的長櫥柜,墻上再掛滿黑板,黑板要掛的低一些 ,可以讓孩子們在上面寫字。
因為家里條件有限,我就把客廳的一部分分成了3塊,一塊是游戲區、一塊是手工區、一塊是讀書角。每一個部分都用爬行墊墊上,在手工區放置了一個開放式的長櫥柜和一張宜家的那種塑料小桌子和小凳子。其他的小廚房、小洗手臺等等是沒法做一套符合孩子的設施了,就加了一個凳子在大人的旁邊,讓妍妍好隨時和我們一起完成廚房的事情或者洗漱。
我把小玩具、畫畫、做手工的一些材料都放在長櫥柜上面,大的一些過家家玩具就放在游戲區,讀書角放一個書架,可以讓書的封面朝上的那種書架。還淘了幾張小小幅的盜版名畫貼在墻上,差不多就布置完了。
布置好以后,妍妍非常喜歡。每天除了戶外運動的時間,大部分時間就在客廳里她的專屬區域內活動,我只要在旁邊陪著她就行。還會和我一起做飯,也會和我一起洗漱,以致于妍妍的刷牙習慣就這么輕松地養成了。
妍妍在她的專屬活動區域經常一呆就是兩三個小時,玩累了就休息一會兒,要么畫一會兒畫,或者看看繪本,很會自己安排各種活動,專注力也不錯,很是讓我省心。
心理學家說,孩子必須游戲,因為借著游戲能使他們趨于完善,我們只需要觀察,不要打擾他們。但是如果讓孩子漫無目的地玩耍,又如何能有效利用孩子0-6歲期間的吸收性心智在這個復雜的世界里吸收文化呢?
如果我們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讓孩子隨時都可以模仿周圍的大人并按照自己當下的需求去活動并構建發展自己的能力,多好呀。
就像我們家客廳里的那幾張有聲掛圖,我們并沒有要求妍妍一定要天天學,也不會說要去考考她會了多少。就只是掛在那里,完全由她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探索,無意間其中一張掛圖上的顏色、形狀就都認識了,英文也能說出一大部分了,然而這些并不是我們去教她的,完全就是她自己學來的。
記得妍妍有一套繪本也是這樣,我買回來的時候,她一點興趣也沒有,然后我就放在書架上了 。過了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有一天,她突然就自己拿出來翻看了,并且非常喜歡,看了無數遍。
如果你要我說我平常帶妍妍的時候都玩什么,說實話,更多的時候是她在帶著我玩。除了帶她看繪本,我并不是很知道怎么陪她玩能符合她的節奏,但是有了這個小小的環境,她就可以自己根據當下的需求去邊玩邊學了。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一個人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所以,與其盲目地去教導幼小的孩子,不如給他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允許他有充分的自由,讓他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學習,獲得進一步地成長和發育,這才是早教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