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千年前孔子這樣說。他告訴我們,眼見耳聽未必為實。你認為看到的越多,越容易被騙。
你以為一切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可能只是一葉障目。你以為抓住的是關鍵節點,其實它們可能在被忽略的那部分。
你以為直擊本質,其實已被紛繁繚亂的現象絆住手腳。
真相很難被完全洞悉。到底是正在走近真相,還是被誤導呢?
一、美式英雄主義的贊歌——一場眾目睽睽之下的劫富濟貧“魔術”
《驚天魔盜團》講述的是魔術團隊“四騎士”在眾目睽睽之下,用“魔術”偷天換日,完成盜竊,并劫富濟貧的故事。
“四騎士”的成員各具閃光點,他們擁有高智商,掌握尖端科技,精通各種魔術技巧以及心理學等。
四人因為神秘人的一張卡牌集結,最終杰西·艾森伯格率伍迪·哈里森、戴夫·弗蘭克以及艾拉·菲舍爾組成全球最優秀的魔術團隊“四騎士”。
像是擁有超凡智慧與膽量的現代羅賓漢,他們運用魔術才華,與舞臺之上劫富濟貧,高調地完成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務。
他們提前將存在巴黎銀行的現金轉移至拉斯維加斯的表演舞臺,并且在眾目睽睽下(包括財產所有者),讓預先被選中的人“搶銀行”,隨后將巨額財富轉給觀眾,現場紙鈔飛舞!
不在場證明常出現在各種懸疑類影視作品中,《驚天魔盜團》雖然沒有直接提及,但“四騎士”誤導眾人,讓他們以為銀行是直播時被搶的,給自己提供了不在場證明,讓FBI即使有所懷疑也沒有證據定罪。這混淆視聽的招數實在是妙。
如此高調行動,自然引起FBI調查警官的懷疑。然而卻又無計可施,如果真的定罪,就相當于承認“魔法”存在。
調查者一行人找來了著名的魔術揭秘師布萊德利。他認定搶劫銀行的這個魔術,是用聲光電以及舞臺障眼法完成的一個魔術,自以為聰明,殊不知已經入局。
而與此同時,迪倫和艾爾瑪認為,完成這個魔術,需要有外界的隊員的幫助--只是,他(她)究竟是誰?能找到他,這個案子就基本告破了--倘若這個人不存在呢?迪倫·豪伯斯又要何去何從?
電影的核心早在開頭的臺詞中就已經顯現:“你認為看到的越多,越容易被騙。
而所謂看見,“看的過程其實是過濾、理解,尋找,定義。”
魔盜團的工作,則是“用觀眾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注意力,來制造假象”。
“因為你越接近,看到的事實越少”
對于《驚天魔盜團》這部電影,有人驚嘆于聰明魔術師的高智商犯罪,有人關注于“邪教組織”的恐怖活動,而在我看來這是關于一個“看到”,“誤導”與“走近真相”的故事。
所以當你以為離真相越來越近?不,或許你早已一步步入局。假象的制造者正利用你不斷深入的注意力,誤導你。
當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望著你。
二、自我中心讓人總以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那個,選擇相信自己“看到”的,相信自己的判斷力。
當然,所謂“看到”,既包括關于這件事具體看到的內容,也包括一個人以往的沉淀——閱歷,可以體現在知識豐富,見多識廣等。
1.就像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有時候越是見多識廣的聰明人越容易被騙或走上歧途。
就拿我們熟悉的牛頓來說,他在力學、數學、光學等多領域研究成就卓著。當研究受挫,即便是他,也難免執著于紛繁繚亂的現象,而無法參透其本質,于是蹉跎了后半生四十余年相信宗教,鉆研神學,力圖證明上帝的存在。
他說:“重力解釋行星的運行,但不能解釋誰使行星運行。上帝治理萬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p>
最不該相信神學的人卻偏偏要為上帝證道, 在他以為不斷走近,將接近真相時,卻是已經走向歧途,越錯越遠了。
偉人如此,更不必說我們普通人了。
再說近幾年頻發的高學歷被騙被洗腦的案子,甚至還有富商被一個荒誕的騙術被洗了腦,有人自稱愛新覺羅后裔,財產都在海外……種種或高明或低端的騙術,卻總有平時的聰明人相信。
當你逐漸相信騙子的話,注意力越發集中,往往越容易暴露真實想法,心理活動更容易被洞察。
即便騙子不像電影中精通催眠和讀心術,即使只是一個擁有一定閱歷的普通人,也能從你的表情中獲取很多信息。分析你的心理,從你的角度出發,誤導你。
與此同時,假象用更多的吸引力,像黑洞一般,讓你卷進漩渦,越陷越深,難以抽離出來。
2.驚天陰謀,劫富濟貧或許與我們這樣平平無奇的小人物無關,但生活離我們再近不過,所謂人性使然更是在每個人身上展現。
人無完人,有自己的原則,更有弱點。
經驗教訓開始再深刻,最終也會化為模糊的概念,再加上復雜的情境,關鍵時刻作用有限。和欲望對抗的過程中,在原則邊緣一次次的摩擦與試探,消耗著你的精神和耐性。一根繃緊的弦越發松垮……
對選擇,對真相的逃避讓你決定放下理智,放棄糾結,最終拋棄原有原則,淪陷。
3.互聯網時代,謠言止于智者,回歸自己的生活
如今互聯網發達,信息大爆炸,吃瓜群眾早已對各種謠言滿天飛,輿論風向任性反轉的情況習以為常。
言論自由背后,水軍,暗箱操控輿論,跟風黑的情況都有存在,有時你看到的可能只是有人希望你看到的。也許我們無法窺探真相,但保持冷靜,尊重他人不失為一條底線。
所以,有選擇的相信,多觀察,倘若真的無法透過現象,窺及本質,那就少下定論。未知全貌,不予置評。畢竟,專注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