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吃完飯就想大便,是消化太好還是腸癌?告訴你4種可能

shiyingbao

都說鳥是“直腸子”,因為它們的腸道很短,所以糞便在體內儲存的時間非常短,可以隨時排出體外。

而現實生活中,不少人也是“直腸子”,比如老孫。老孫平時吃完飯,總是習慣性大便,一天不大便就難受,家里人都說他是“直腸子”,存不住貨。

“我的腸子就像一根筆直的管道,飯菜從嘴巴進去,結果一下子就到底了,從肛門排出去。”老孫也接受了自己“直腸子”的事實,不過最近有人說飯后大便可能是腸癌,讓他一下就慌了神。

吃了飯就想大便,難道真的是腸癌嗎?其實吃了飯、喝了水的一些特殊反應,可能都是正常的。

一、一吃完飯就想大便

每個人的腸道都是蜿蜒曲折的,如果把一個人的腸道捋直,腸道的長度約為6.5~8.5米。我們吃完食物后,食物會隨著胃腸的蠕動而消化,進而變成大便,暫時存在結腸的下方。當大便達到一定的儲量后,身體就會觸發直腸的神經反射,讓人感覺想排大便。

山西省中醫院腎病一科張凱麗醫生表示,一吃完飯就想大便,可能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1、習慣了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養成吃完飯就上廁所排便的習慣,那么時間一長,只要吃完飯,大腦就會產生“我要排便”的信號,并通過身體反應來提醒你:該去廁所了。

2、吃錯東西了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對各種食物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例如:有的人對乳糖不耐受,一喝牛奶就想拉肚子;有的人對脂肪不耐受,一吃肥肉就拉肚子;有的人對生冷刺激的食物不耐受,一吃冰淇淋就會刺激到腸胃,拉肚子。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愈癌癥不是夢。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耐受的食物。只是,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對哪些食物不耐受,經常吃,于是一吃完就不舒服,要上廁所。其實,這就是吃錯東西了。

3、胃黏膜反射比較強

食物通過食管進入肚子里以后,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使人體釋放出一種物質,促進腸道蠕動。這個過程是正常的胃粘膜反射活動。每個人的胃粘膜都不一樣,敏感性也不同。有些人的胃粘膜比較敏感,刺激比較大,反射比較強,這樣釋放出的物質就會比較多,腸道的蠕動速度也會加快。因此,一吃完飯,就想排便,這是正常現象。

4、腸道生病了

如果腸道生病了,也會導致吃完飯就要排便的情況。例如:當一個人患上“腸易激惹綜合征”的時候,每次一吃東西或者情緒出現波動,腸道就會“生氣”地胡亂蠕動,胡亂反射。于是,明明沒有很多大便,卻總覺得腹痛,想排便。

那么,每頓飯后都大便,會不會是腸癌?陜西省中醫醫院脾胃科魚濤解釋,一般都不會考慮是腸癌,腸易激綜合征的可能性比較大。另外腸癌也會造成大便的改變,需要加以小心:

1、大便習慣改變

當癌細胞在黏膜發生病變的時候,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任何癥狀,但大便習慣會發生改變。

2、大便次數增加

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會刺激腸道,增加分泌粘液,從而導致大便次數增加,另外,還會出現大便粘稠,不容易沖走等情況。

3、便秘、便血

腫瘤越長越大,會占據腸道的部分空間,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愈癌癥不是夢。導致正常的大便難以通過,出現便秘、大便硬結等情況。另外,大便會變細,呈條索狀。有時候,由于經過腫瘤時發生摩擦,導致腫瘤表面出血,大便中會有鮮紅色或暗紅色的粘液。一旦腫瘤破裂,還會出現便血。

二、一吃完飯就犯困

有些人吃完飯就想排便,但有些人一吃完飯就犯困。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腸胃在消化食物,供應大腦的血量減少了,導致反應遲鈍、犯困等情況。

其實,腦血管有自己的調節機制,能夠讓腦部血液供應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之所以吃完飯就犯困,是因為以下兩個因素:

1、激素作怪

一吃完飯就犯困,主要是體內的激素在作怪,例如:胰島素、食欲素、膽囊收縮激素。

人吃完飯后,血糖升高,食欲素的分泌量降低,會導致人體犯困,不想動彈。同時,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分泌出胰島素,以控制血糖。而胰島素會進一步形成褪黑素,讓人產生睡意。

另外,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體中的膽囊收縮素會在飯后兩個小時之內明顯升高,這時,人很容易感到困倦。不過,兩個小時以后,膽囊收縮素的分泌量會逐漸降低,人也會愈發清醒。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脂肪含量越高,膽囊素水平則越高,那么人的倦意就會更濃。

2、疾病作怪

(1)脾虛

一個人吃完飯后,脾的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許多,若脾胃失調,則需要更多氣血來消化食物,吸收營養。這樣一來,其他器官的血液供應量會降低,人就會開始犯困。若脾虛的癥狀比較嚴重,甚至會難以控制倦意。

(2)肝病

肝臟是重要的代謝器官,一旦發生病變,解毒、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等功能會有所降低。同時,肝臟向身體其它器官輸送的養料也會減少,從而導致身體乏力,犯困。

(3)糖尿病

嗜睡是糖尿病的常見癥狀之一。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愈癌癥不是夢。患有糖尿病的人,糖代謝紊亂,糖分無法被機體充分利用,從尿中排出,容易導致體力減弱、精神萎靡。另外,很多糖尿病患者會同時患高黏血癥和腦血管病變,導致腦動脈供血不足,大腦缺血缺氧,引起困倦、頭暈癥狀。

三、一喝水就想尿尿

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能補充水分,促進細胞新陳代謝,但有的人喝完水沒多久就想排尿,有些人卻沒有尿意,這是為什么呢?中國科協指出了幾個原因:

1、生理原因

(1)天生膀胱小

膀胱的大小各有不同,一些人的膀胱天生就比較小,因此,存儲的尿液容量也比較小。人體內本來有尿液,喝水以后,即便飲水量較少,也想上廁所。如果喝水喝得比較急,更容易產生尿意。

(2)情緒緊張

當人體處于緊張狀態時,血液循環加快,體內激素改變,抗利尿激素減少,也容易出現頻繁上廁所的現象。

(3)喝水習慣不良

有些人平時很少主動喝水,總是覺得特別口渴的時候才喝水。時間一長,膀胱適應了缺水的環境,一旦有水分流入,就會受到刺激,產生尿意。

2、病理原因

(1)泌尿系統疾病

患有泌尿系統疾病的病人,例如:尿道炎、尿道結石、膀胱結石等等,都可能會出現尿頻、排尿量增加等癥狀。同時,患者還會感到發生排尿疼痛、尿色異常、腰痛等情況。

(2)高血糖

血糖水平較高的人,通常存在代謝障礙,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減弱等問題,這樣一來,尿液中的糖分增多,尿液也會增多。即使飲水量不多,也會頻繁跑廁所。另外,和白開水比起來,如果喝太多含糖飲料,尿意會更強烈。

不管是吃完飯就想排便、吃飽就犯困,還是一喝水就想排尿,基本上都和飲食習慣相關。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喝白開水,清淡飲食,保持營養均衡。另外,定期體檢,畢竟以上情況也有可能是疾病導致的,建議及時做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