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生的好處、作用和功效_四季養生的好處及作用

shiyingbao

文章目錄養生的好處

人類的生命是遵循整體演變、進化和個體發育的規律進行的。個體生命誕生后,在整個人生旅程中,生命活動處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和侵襲,其實人的一生在與自然界斗爭的同時,也與抵抗各種疾病,影響健康的因素進行斗爭。大自然用了數百萬年的時間,創造了人類,同時也有許多摧殘人類,使之生病、衰老、死亡的東西。19世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是肺病;20世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是癌癥;21世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是心理精神疾病。人類在每個生存階段都有相應的疾病危害人類的健康。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健康的追求和疾病的抗爭。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健康,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疾病。健康只有健康的道理,疾病只有疾病的因素。因此,人類要創造一切條件,保養生命,戰勝疾病,強身健體,延長壽命,這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危害人們健康的大多數疾病,其發生發展都與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心理狀態、精神狀態、行為方式、睡眠習慣、運動量等有密切關系。治病不如防病,有啥也別有病。若能在生活中克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采取有效的養生保健措施,使生命活動協調、和諧、有序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體內組織破壞,降低能量消耗,避免毒副作用,消除基因突變,延緩衰老,抵御不良因素的侵害,不得病或少得病,全面構筑預防疾病的防線,增強體質,延年益壽,世上沒有疫苗可以防治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病和癌癥,養生保健就是最好的預防。真正的醫生不在醫院,而是自己;真正的靈丹妙藥不在藥房,而是體內的自我調節機能,關鍵是能不能發揮它的作用。人要想健康,就要過健康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是指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一系列活動,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方案,要靠自己在實踐中形成。養生是從滿足物質需求向滿足精神需求轉化,從追求生活質量向追求生命質量轉化。要用養生去改變生命,提高生命質量。如果每個人的壽命長了,那么整個國家的平均壽命也就長了,這就是養生保健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為實施綠色健康奠定扎實的基礎。所謂綠色健康就是政府抓統籌,單位、社區抓普及,個人抓落實,取得立體化的養生效果,把健康對人類的挑戰變成機會.世上所有的人都有選擇、享受健康的權利。養生讓人類的生命更有意義.

養生的作用和功效

基于對天人關系和對人自身的以上認識,中華傳統養生學通過德智體的自我修習鍛煉,達到心靈凈化,氣血通和,養生開慧,用傳統文化的語言表達叫做“性命雙修”。而其最高層次是達到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統一,相互融流與開放,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也就是前文所述的人之為人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狀態。中華養生來源于實踐而又經受了實踐的考驗。

1.強身健體

養生的最基本效應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這是最基礎的一步。先哲們已有大量論述,《管子·內業篇》論述了由于練功精滿氣壯、氣足神旺而產生的血脈通暢、神采煥發,身強體壯的效能:“精存氣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同樣,《莊子》中對“肌膚若冰雪,倬約若處子”的“神人”的描寫,如果除去寓言和幻想的成分,也可在養生有成的人身上找到原型。在《莊子·大宗師》中記載的“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則很少有虛幻描寫的成分,可以說完全是一種對高級養生功效的記載。宋代的大儒朱熹在談及自己養生的體會時說:“中年以后,氣血精神能有幾何?不是記故事時節。熹以目昏,不敢著力讀書。閑中靜坐,收斂身心,頗覺得力。”

臨床醫學能夠證明,養生功法對神經衰弱、偏癱、坐骨神經痛、面部神經痛、支氣管炎、肺結核、胃病、腹瀉、便秘、直腸脫垂、肝炎、高血壓、冠心病、近視眼、咽炎、糖尿病、肥胖癥等都有一定的療效。

為什么養生功法有臨床療效呢?筆者認為:養生功法可以緩解肌肉緊張和神經興奮,培益真氣,疏通經絡,調和血氣。經絡是溝通全身的通道,經絡通則血氣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靈樞·百病始生篇》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血氣暢通,血中的吞噬細胞就可以順利地到達病灶,戰勝疾病。提高了免疫能力,生命力因此而旺盛。

養生功法還能在心理上幫助患者,穩定情緒,排除雜念和胡思亂想,減少憂慮和煩惱。養生學認為天人一理。為莊稼松土,土壤就可以很好地吸收空氣、水分和陽光。人體一放松,就可消除疲勞,充分吸收氧氣和營養食物,人就能夠保持健康。

人生病的實質是內因外因、內能外能互相作用的結果,養生治病也是外因內因、外能內能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兩個作用中,外因外能是條件,起著引發作用,內因內能是根本,起著決定的作用。要想治好病,防止效果不穩定或者是效果衰減現象的出現,必須通過外因外能的誘發,把內因內能誘導調動起來。內因內能在沒有調動起來之前,是一種虛假的痊愈,病情必然會出現反復,只有把內因內能調動以后,病才是真好,真痊愈,療效才會得到鞏固。這就像一輛汽車在公路上拋了錨,人們用繩拉的辦法發動它,當人們拉著它走,發動機還沒有發動起來之前,汽車的走動是一種假走,人們一旦停止拉,它就會立即再拋錨歇氣,走不動了。當人們把它的發動機拉得發動起來之后,汽車之走才是真走,才算解決了問題。養生治病也是這個道理。當醫師給患者治療后,還沒有調動起內因內能之前,患者也會出現精神振奮病好了的景象,但這不是真好,而只是一種假好,此時如果中斷了治療,患者不久之后就會舊病復發,只有醫師不斷治療,直至將其內因內能調動起來時,才是真好,才可避免效果衰減現象的出現。所以,治病必須抓住調動內因內能這個關鍵問題,才能創造出理想效果。

2.開發智力

身體健康是開發智力的首要前提。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能正常發揮智力。養生可以健身,健身可以提高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能力,以充沛的精力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人們養生的過程,也就是調神、調形、調氣的過程。人與外界環境協調,人體內部各機能協調,就有利于自控和記憶力提高,有利于適應外部條件,有利于降低能量消耗和調動腦細胞,有利于充分地發揮潛能,以超人的能力從事腦力勞動。人們在練習之后,都會感受到:煩惱的情緒拋到九霄云外,心胸坦蕩,情操高雅,超凡脫俗,境界一新。表面上看,養生似乎耽誤了時間,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善養生者的工作效率普遍要高于不善養生者。

3.養生可以激發人體潛能

人體是生物遺傳的精華。在人體細胞當中,有先輩(父輩、祖父輩、曾祖父輩乃至同血緣的無數輩)才智的積淀。后輩人可以發揮潛在的才智。試想,既然人體的外貌(哪怕一粒痦、一塊斑、一種膚色)都可以遺傳,為什么人體的智力又不可以遺傳呢?如果某人的父輩特別擅長邏輯思維,頭腦靈活,那么,某人就應當具備這種潛在的智能。如果某人的父輩特別擅長書法、擊劍等技能,那么,某人就應當具有父輩的這種潛在技能。當然,父輩的這種能力必須是在孩子出生以前就已存在,才可能遺傳下來,孩子只要通過養生法的練習,就有可能激發出潛在的能力。有的孩子可以開發得出,有的則開發不出,這與遺傳及練習得力與否都有關系。

我們人類是由低等動物進化而來的,是幾千年幾萬年宇宙進化的精靈。人體本身是一個奇妙的宇宙,還有許多功能可以開發。

人的嗅覺不如狗,眼力不如貓,但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產生超乎常人的人體潛能。

天耳通--《性命圭旨全書》中說:“能聞十方之音如耳邊音,能憶生前之事如眼前事,此是天耳通。”這種天耳通雖然有些玄乎,但耳力確實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堅持坐禪的僧人,其耳力超過其他人。盲人的耳力也超過明眼人,其原因就在于迫不得已地經常用耳,使得神經的敏感性加強。

天眼通--《性命圭旨全書》云:“正坐之間,霎時迷悶,混沌不分,少頃,心竅豁然大開,地理山河猶如掌上觀紋,此是天眼通爾。”

人們的視力可以提高,可以看到數百米之外的東西如咫尺之間。還有一種隔物透視的能力,透過皮肉看骨髓,透過紙張看包在里面的東西,這種能力在一般人看來頗似天方夜譚的故事,但是,從古到今不乏“隔物透視”的報道和記載,值得人們去探索和討論。

天門開--《道德經》云:“天門開閣,能為唯乎?”《莊子·天運篇》云:“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許多養生師說,天門開就是丹田之氣飄飄然,靈魂出竅,沖開頭頂的百會穴。新生兒出世時,頭顱頂部有一菱形的前囟,后部有一三角形的后囟。后囟在出生不久即封閉,前囟在生后一年半左右封閉。養生師欲想以氣沖開囟門,這是一種意念方法,并不是要在頭頂打開一個口子。意念囟門,有利于血液上下循環,增強大腦功能。

人體潛能是對常人而言的,它指的是超出正常人所具備的常規功能。人體潛能所表現出來的很多現象是無法用現有的科學理論來解釋和說明的,也是無法用現有的科學儀器進行測試和鑒定的人體現象。由于人體本能生理的差異以及其他種種原因,人體潛能在每個人身上激發程度和表現形式也有差別,不可能一個人具備各種功能。

四季養生的好處與作用

中醫養生學認為,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同時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健康地發育成長。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現代醫學研究也認為,生命產生的條件,正是天地間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需要攝取飲食,呼吸空氣與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從而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那么,中醫養生學對四時的養生是怎樣規定的呢?.

1.春季養生

精神調養

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中醫養生學指出,在精神調養方面,要“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以使志生”。這里的以使志生,就是說人們在春天要讓自己的意志生發,而不要使情緒抑郁,應做到心胸開闊、樂觀愉快,一定要讓情志生機盎然,開朗、豁達。使情志發散出來,只能助其暢達,賞心怡情,切不可壓抑。

精神愉快才能使志生,而要精神愉快,首先必須遇事戒怒。“怒”

是歷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臟,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從而導致各種疾病。其次,還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保持精神愉快的第三點,是要協調好周圍的人際關系:

第四,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不過分追求名利和享受。第五,要把日常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以充實自己的生活。第六,要培養幽默風趣感,因為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而笑是人的健康妙藥。

總之,春季養生體現在精神方面,就要使志生,即保持精神愉快,這點必須注意。

飲食調養

春天,中醫養生在飲食調養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春季飲食宜溫補陽氣。

中醫養生學提出“春夏養陽”的原則,也就是說,在飲食方面,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李時珍《本草綱目》里主張“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除了蓼、蒿等野菜現已較少食用外,蔥、蒜、韭可謂是養陽的佳蔬良藥。

第二,春季飲食調養宜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食品,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中醫學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為肝氣當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腎等。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大大傷害脾胃之氣。有鑒于此,在春天,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旺;而甜味的食品入脾,能補益脾氣,故要多吃一點兒。如大棗,山藥,鍋巴等。

第三,春天飲食調養要多吃蔬菜。

因為人們經過冬季之后,較普遍地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嚴重不足的情況,如春季常見人們發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癥和某些皮膚病等現象,這些都是因為新鮮蔬菜吃得少所造成營養失調有關。因此,春季到來,人們一定要多吃點新鮮蔬菜,可供選擇的蔬菜有:菠菜,薺菜,萵苣,芹菜、油菜、香椿芽等。

起居保健

中醫學認為,春天應該:“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意思是春天人們應當晚一些睡,早點起,以適應自然界的生發之氣。起床后頭發宜蓬松、形體要舒展,在庭院里信步漫行,這樣就能達到使思想意識、靈感生發不息。在著裝上,中國有句俗話叫做“春捂秋凍”,其中,所謂“春捂”是指在春天,特別是初春時節,在衣著上要注意“捂”。捂,即捂蓋的意思,之所以要捂,其原因是每年3~5月這段春光明媚的季節,盡管天氣轉暖,但是氣溫變化還很大,尤其是早晚與中午的溫差還相當大,因此,穿著宜暖和,以溫養陽氣.

2.夏季養生

夏季精神養生,中醫認為,應該是“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并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上要外向,要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在精神調養上,中醫學認為夏季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若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

那么,又怎樣使精神飽滿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人是要有思想和理想抱負的,一個人有了奮斗目標,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產生自覺的意志行動和積極的情感。其次,時時對自己的性格進行陶冶,要經常注意檢查自己的情緒,如存在急躁、焦慮、憂郁、憤怒、狹隘等情緒時,一定要設法不使之再現,這就要加強學習、加強修養。

在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里介紹了圣人養生之道,一是“無恚嗔之心”,二是“無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為務”。因此,有計劃地進行修身養性之道,用豁達、微笑對待不稱心的人和事是人們應具備的涵養。

以上這兩點,是維持精神飽滿的有效方法,也是夏日精神調養的基本法則。夏天必須重視飲食調養,這是因為人在炎熱的環境中工作與生活,人體代謝增強、營養素消耗增加。同時,夏天人們的食欲減低和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營養素的正常攝取,所有這些均有可能導致機體營養素代謝的紊亂,甚至引起相應的營養缺乏癥或其他疾病。

所以,夏天的飲食調養是十分必要的,具體方法是:1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

2要補充維生素。在新鮮蔬菜及夏熟水果中,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含維生素C尤為豐富,維生素B族在糧谷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夏季人們可適當補充這些食物,也可適當口服些酵母片。

3要補充水和無機鹽。汗液中除含鈉、鉀外,還含有鈣、鎂、鐵、銅、鋅,以及硫、磷、錳、鉻等,若不及時補充,同樣能引起機體水鹽代謝和酸堿平衡的紊亂,影響耐熱能力,極易誘發中暑。所以,夏天一定不要忘了補充水和無機鹽。

夏季飲食調養,除了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外,還必須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烏梅、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等。

夏季飲食調養,除了要著眼于清熱消暑外,還要注意不要損傷了脾肺之氣,夏天盡管天氣熱,但人們不可食寒涼的食物、苦味的食物太多,一定要吃點辛味的食物。此外,夏天一定要少吃太熱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夏季作息,一般來說,宜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黃帝內經》里說:“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意思是,在夏季人們每天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要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不要厭惡日長天熱,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

夏季由于晚睡早起,相對睡眠不足,所以在經過一上午的學習和工作時,可能有疲勞之感,需要午休做適當的補償。午睡之后,疲勞消除,可更好地適應午后的工作和勞動。但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最好在一小時以內。

另外,夏天睡眠時不可讓電扇直吹,最好關掉電扇,夜里不宜在屋子外面睡覺,因為夏季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放,機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嚴重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癱等病。睡覺前也不要乘涼太晚,更不宜長時間在水亭中、樹陰下、過道中、涼臺上乘涼.

秋季養生

中醫學依據“天人相應”的理論,明確指出了秋天精神調養的具體原則,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意思是說,在秋天里,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地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馳,以保肺之清肅之氣,這就是順應秋季特點,在精神上養生的方法。

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秋天精神調養的原則,即要做到清靜養神,而要達到這一點,辦法是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

那么,怎樣保持心境的寧靜呢?中醫養生講究要“恬淡虛無”,也就是要保持思想清靜。私心、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則會擾動神氣,破壞神氣的清靜,故中醫提倡“志困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因為減少私心、降低嗜欲,則減輕了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有助于神氣的清靜。秋季,在飲食調養方面,首先要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秋燥傷陰。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藕、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飴糖、蜂蜜、龜肉、鴨蛋、橄欖等。

上述食物與藥膳若能在氣候干燥的秋季經常吃一點兒,就能夠有效地防止燥邪對人的侵襲。

另外,秋季飲食要“少辛增酸”。

所謂少辛,就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這是因為肺屬金,通氣于秋,肺氣盛于秋。少吃辛味,以防肺氣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盛肺氣的侵入。根據中醫營養學的這一原則,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楊桃、柚子、檸檬等。

起居保健起居方面的養生保健在秋天顯得特別重要,主要是因為秋天的氣候變化太大,早秋以熱、濕為主;中秋前后較長一段時間又以燥為主;而到了深秋、晚秋,卻又以涼、寒為主。因此,人們在睡眠、穿衣、護膚、居住等起居的各個方面,都要提高警惕,注意養生。

在前面,我們提到了“春捂秋凍”,同注重“春捂”一樣,古今養生同樣十分強調“秋凍”這一秋天養生方法。所謂“秋凍”,通俗地說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這樣,就避免了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泄,順應了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養生需要。當然“秋凍”還要因天氣變化而異。若是老人、小孩,由于其生理功能差,抵抗力弱,在進入深秋時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氣溫驟然下降,出現雨雪,就不要再“秋凍”了,一定要多加衣服。

在睡眠方面,《黃帝內經》里提出:“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一點兒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要早一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以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冬季養生

冬季,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自然界的蟄蟲伏藏,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以便為來春生機勃發做好準備。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也處于相對緩慢的水平,因此,冬季養生,要著眼于“藏”。具體到人體的精神活動,又如何藏呢?中醫養生學認為,“冬三月,此為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意思是說,人們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要想辦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個人的隱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樣滿足。

其中心思想是:在冬季人們要把神藏于內,不要暴露于外,這正和夏日里調養精神的方法——“使華英成秀”截然相反。

中醫養生學強調的“神藏于內”,是有積極意義的,尤其是在激烈競爭的今天,更有其重要價值。所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躁則消之,靜則神藏”,由此可見,不僅冬季要做到精神安靜,神要藏于內,春、夏、秋三季也需要神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要使“神藏于內”,就要學會調攝情緒,如遇事節怒,寵辱不驚,都是節制法在調攝情緒中的運用。此外,也可采取疏泄法,就是把積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去,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中醫養生學認為,冬季應是人體陽氣潛藏的時候,也就是說,人體的生理活動因冬季氣候特點的影響而有所收斂,并將一定能量貯存于體內,以為來年的“春生夏長”做好準備。與此同時,又要有足夠的能量來維持冬季熱能的更多支出,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根據上述養生原則,冬季的飲食安排,應該多吃一些有滋陰、溫陽、補益等功用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

另外,在冬季飲食調養方面,中醫還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御過亢的腎水。

此外,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陽……無擾乎陽”的原則,即是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像藕、木耳、胡麻等物皆是有益的食品。為了避免維生素缺乏,應多吃些新鮮蔬菜,如菠菜、油菜及綠豆芽等。另外,冬季飲食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之陽受損。

中醫養生學認為,在冬天,睡眠要掌握“早臥晚起,以待日光”

的原則,意思是,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些睡、晚點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后。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而遲起以養人體陰氣。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嚴寒,求其溫暖。除起居作息合理安排外,還必須保持室內溫度恒定。若室溫低則易傷元陽,室溫過高,室內外溫差大,就很容易外感。在起居方面,除要做到以上幾點外,還應努力實踐下述養生措施:一、做好冬季腳的保暖,二、冬季勤開窗有利空氣清新,三、冬季室溫、濕度保持合適,四、睡眠不宜蒙頭,五、夜間不宜憋尿。

中醫養生學還特別強調冬季要節制性生活,中醫養生學認為,冬季節房事,護陰精,對養生具有重要意義。《黃帝內經》里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溫。”說明了冬季節制房事,養藏保精,對于預防春季溫病,乃至于一年四季的身體健康,均具有很大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