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老年人養生,四季膳食的區別要了解

shiyingbao

中醫飲食養生法之一,即根據季節氣候特點進食不同的食物以養生的方法。忌四時一食,因為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影響。

1.春季膳食

春日養陽,宜甘減酸。《千金方》載,春季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可使脾胃之氣健壯,延年益壽。而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于發寒散邪,扶助陽氣。

2.夏季膳食

夏日的飲食,宜苦少辛多,以協肺氣平心火,食物宜溫軟,忌涼硬,可常飲綠豆湯,多食瓜果由于夏季脾胃功能相對減弱,慎防過食肥甘厚味,飲食宜清淡,以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

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多吃新鮮的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制殺滅病菌,預防胃腸疾病。夏天盡量少食寒涼之品,不可因天氣炎熱、口渴喜涼而過食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臨床上一些中老年疾病就是由于夏天過食寒涼之品造成的。夏天應盡可能食用溫暖之品,以助心脾,護陽益氣。民諺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確為養生經驗之談。

3.秋季膳食

秋季氣候的特點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氣。中醫認為肺是嬌臟,喜潤惡燥,然而燥最易犯肺,傷津耗液,使人發生鼻干咽燥、聲啞干咳、大便干結等所謂的“秋燥癥”。因此,為防燥邪成疾,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芝麻、梨、藕、香蕉、蘋果、銀耳、百合、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飴糖、鴨蛋、蜂蜜、柿子、橄欖以及鴨肉、豬肺、龜、鱉、蔬菜等,以潤燥養肺。常食這些食物,可防秋燥傷人。凡辛熱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飲食中應減辛增酸,抑肺揚肝,有助于肝氣疏泄。此時五谷初成味美,但老年人脾胃氣弱,應慎食,以防暴瀉。少辛是指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蒜、韭、薤、椒等;增酸是指適當多吃些酸味的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楊桃、柚子、檸檬、山楂等。

4.冬季膳食

冬季飲食以平腎養心為主。冬季干燥,應少吃煎炸炒爆之物,免致心煩少寐。為增強抵抗力,晨起可飲用少量醇酒后再進食。米粥有很好的養胃溫體作用,故山藥粥、枸杞粥、黃芪粥等應是常見的桌上餐。冬季飲食宜溫熱,忌黏硬生冷。養生專家提侶晨起服熱粥,晚餐用食,以養胃氣。

特別是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冬季陽氣收藏,陰寒較甚,故適當進補可以增強體質,抵御寒邪,而且藥力蘊蓄,能為來年春季旺盛的精力打下基礎,尤其對老年人和體質虛弱者來說,冬季是藥補的最佳季節。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和“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的諺語。但每個人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不同的補法,以適應自身的具體情況。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