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鯽魚為什么長不大(白鯽魚和鯽魚有什么區別)

shiyingbao

鯽魚是最常見的淡水魚類,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池塘、溝渠、溪流、江河、湖庫等水體中,一般情況下都在水體底層活動,尤其喜歡棲息在水草豐茂的水域,即使到了冬季也很少離開水草區,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鯽魚為什么長不大吧!

一、個體大小

鯽魚是小型淡水魚類,個體大小因種類不同而不同,普通鯽魚(土鯽魚)一般在半斤以內,超過1斤就算極其稀有的了,工程鯽(湘云鯽)最大個體可達3斤以上,高背鯽最大個體可達6斤以上,白鯽魚(日本鯽、河內鯽)最大個體可達5斤以上。

二、原因論述

鯽魚長不大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鯽魚就只能長那么大,事實上鯽魚的生長速度也非常緩慢,例如普通鯽魚1冬齡才能長到1兩左右,3冬齡可長到半斤左右,長到1斤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但有些人工培育的鯽魚也能長到6斤以上。

三、生活習性

1、雜食性:鯽魚是雜食性魚類,其中動物性食物有枝角類、橈足類、輪蟲、搖蚊幼蟲等,植物性食物有植物莖、葉、芽、果實、碎屑等,另外硅藻類、絲狀藻類等也是鯽魚的最愛。

2、適應性:鯽魚是廣適性魚類,不管是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清水或濁水、大水體或小水體、高溫水或低溫水均能生存,甚至在低氧、堿性大的不良水體中也能正常生長繁殖。

3、底棲性:鯽魚是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0~20米,一年四季除了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和特殊的環境以外都在水底活動,但氣溫、水溫較高時也會到水體的中下層、中上層游動、覓食。

4、廣溫性:鯽魚是廣溫性魚類,水溫在0℃至32℃都能生存,最適宜水溫15~20℃,在這個范圍內游動活躍、食欲最強、生長最快,水溫低于10℃或高于20℃時活動減少、食欲較差。

四、常見種類

1、土鯽:土鯽別稱野生鯽魚,多生長在溪流、江河、湖庫等自然水域中,體色因環境不同而不同且多呈青灰色,少數呈金黃色,魚體紡錐形,生長緩慢,從幼苗長到3兩(150克)需要三年。

2、高背鯽:高背鯽因背脊高聳得名,生長速度快,同時也是個體最大的鯽魚,最大個體可達6斤,背部顏色呈銀灰色且越往下越淺,直至腹部呈白色,喜歡生活在離岸百米以上的敞水區。

3、白鯽:白鯽是1976年從日本引進的鯽魚品種,別稱河內鯽、大孤鯽、日本鯽等,體型較大,體色銀白色,頭稍小,背部隆起似駝背,尾柄細長,生長速度比土鯽快,最大個體可達5斤。

4、工程鯽:工程鯽是人工培育的鯽魚品種,別稱湘云鯽,外觀與普通鯽魚相似,背部為青灰色,腹部為白色,頭部比其它鯽魚小,有一對較小的須突,生長速度極快,最大個體可達3斤。

5、彭澤鯽:彭澤鯽是人工培育的鯽魚品種,因體側有5~7條灰黑色的蘆葦似的斑紋而俗稱蘆花鯽,頭非常短小,背部淺黑色,腹部灰色,鰭青黑色,個體比土鯽大,但生長速度不是很快。

6、方正銀鯽:方正銀鯽是我國特有的三倍體鯽魚之一,原種產于黑龍江省方正縣雙鳳水庫,體型短,體側扁而高,頭短小,背部、背鰭、臀鰭黑灰色,體側深銀灰色,鱗片邊緣顏色稍深。

7、淇河鯽:淇河鯽是我國特有的三倍體鯽魚之一,原種產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河,因脊背寬厚俗稱雙背鯽,曾因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通過提純復壯、人工繁育等一系列措施后才逐漸恢復。

白鯽魚是鯽魚的一種,俗稱河內鯽、大孤鯽、日本鯽等,因體色呈銀白而得名,原產日本滋賀縣琵琶湖,1976年引進我國,我國臺灣、香港、廣東、江蘇、浙江、湖北等地均有養殖,下面來看一看白鯽魚和鯽魚有什么區別吧!

一、魚種定義

鯽魚是鯉科鯽屬魚類的統稱,主要包括土鯽、高背鯽、白鯽、工程鯽、彭澤鯽、方正銀鯽、淇河鯽、黑鯽等,其中白鯽魚就是原產于日本滋賀縣琵琶湖的一種鯽魚,俗稱河內鯽、大孤鯽、日本鯽等,因體色呈銀白而得名。

二、產地分布

鯽魚是最常見的淡水魚類,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的池塘、溝渠、溪流、江河、湖庫等水體中,而白鯽魚原產于日本滋賀縣琵琶湖,1976年引進我國,現在我國臺灣、香港、廣東、江蘇、浙江、湖北、安徽、山東、上海等地均有分布。

三、外形特征

鯽魚的體側扁且高,背部暗淡,腹部發白色淺,魚鱗較小,嘴上無須,體色主要是灰色,例如灰黑色的體背、銀灰色的體腹、灰白色的鰭條,而白鯽魚的背部隆起較明顯,似駝背,頭稍小,尾柄較細長,體色呈銀白色。

四、個體大小

鯽魚個體因魚種不同而不同,例如高背鯽最大個體可達6斤以上,工程鯽最大個體可達3斤以上,土鯽個體一般在1斤以內,而白鯽魚的生長速度是本地土鯽魚的1~2倍,一冬齡魚可達半斤至1斤,最大個體可達5斤以上。

五、注意事項

1、白鯽魚是鯽魚的一種,因體色呈銀白色而得名,雜食性,冬季亦能攝食生長。

2、白鯽魚的個體比較大,一冬齡魚體重可達半斤至1斤,最大個體可達5斤以上。

3、白鯽魚原本產于日本,1976年引進我國,現在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