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晚餐吃得太晚,對身體危害有多大?

shiyingbao

你習慣幾點吃晚餐,5~6點還是8~9點?不同時間進餐對身體有什么影響?最佳進餐時間是幾點?看了今天這篇文章就都弄明白啦~

>>>

最新研究

晚餐吃太晚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近日,發表在《糖尿病護理》(Diabetes Care)雜志上的一篇研究表明晚餐吃太晚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褪黑素是一種主要在夜間釋放的激素,有助于控制睡眠-覺醒周期,通常在睡前2小時左右升高。既往研究發現褪黑素受體-1b(MTNR1B)基因是2型糖尿病相關基因,因此,褪黑素除睡眠和晝夜節律調節功能外,在糖代謝中也起著關鍵作用。

該研究納入了845例18~70歲,沒有糖尿病病史的參與者,所有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38歲,其中71%為女性。他們的平均體質指數(BMI)為25.7 kg/m2,其中18%的人患有肥胖癥。

調查發現,參與者們通常在21:38吃晚餐,凌晨0:32上床睡覺。

該研究要求所有參與者需要接受兩次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試驗。分別為睡前1小時進食晚餐、睡前4小時進食晚餐,第二天進行OGTT試驗(確保進禁食后8小時)。

結果發現睡前1小時進食晚餐的平均血清褪黑素值比睡前4小時進食晚餐高3.5倍;胰島素水平下降,睡前1小時進食晚餐曲線下面積(AUC)相較于睡前4小時進食晚餐降低6.7%;血糖水平升高,睡前1小時進食晚餐葡萄糖AUC相較于睡前4小時進食晚餐升高8.3%。

研究證實了過晚進食會影響胰島素分泌,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從而損害葡萄糖耐量。

>>>

晚餐吃得太晚,

至少與6種疾病有關!

1. 增加肥胖癥風險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吳晞表示,晚餐食用過飽,加之夜間運動量少,導致人體消化吸收不完全,代謝產生能量過度,也會增加患肥胖癥和糖尿病的風險。

2. 更容易患脂肪肝

北京朝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賈凱表示,晚上身體的代謝率下降、消耗能量的途徑少,脂肪容易在體內堆積,從而形成脂肪肝。

3. 增加患結石風險

上海中醫藥大學營養學教研室副教授孫麗紅表示,餐后4~5小時是人體的排鈣高峰時段,如果晚餐吃得太晚,排鈣高峰到來時已入睡,尿中大量的鈣會沉積,久而久之可能形成泌尿結石。

4. 不利于腸胃健康

孫麗紅教授還提到,晚餐如果吃得太晚,收拾完就更晚了,很多人懶得再出去運動,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迫使腸胃不得不“加班”工作,增加了消化系統的負擔,時間久了,人的腸胃功能就會減弱,導致腸胃疾病。

5. 糖脂代謝異常

晚餐后10小時,血里的脂肪酸水平才能歸于空腹狀態。較晚吃晚餐,會使第二天早晨進餐前血糖和血脂,還沒有來得及恢復到空腹狀態,就跟第二天早餐引起的血糖升高疊加到一起,容易引起糖脂代謝異常。

6. 容易被心血管疾病盯上

2019年刊發在美國《循環》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晚上8點以后吃得較多的女士,舒張壓顯著升高。

研究者提醒,晚餐需要早點兒吃,而且晚餐在全天攝入食物熱量中所占的比例應減少,這樣才能降低心臟病發生風險。

那么晚飯到底什么時候吃才合適呢?

>>>

晚餐最佳進食時間17:00~19:00

從內分泌和消化角度考慮,晚餐最佳進食時間是17:00~19:00,最好別超過十九點。而且晚餐還是平衡早午餐的好機會,因此在食物種類上,最好選擇與早午餐不同的蔬菜、肉類等。

如果時間不允許,也不要太接近睡眠時間吃晚飯,同時要注意吃得越晚,就要吃得越少。

>>>

記住4組數字,幫你吃好晚餐

蔬菜:肉:飯 = 2:1:1

這里的蔬菜不包括土豆、山藥等淀粉類蔬菜,肉類可以用豆制品(比如豆腐、豆干等)和海產品替換,飯代表所有淀粉類食物,比如雜糧米飯、紅薯等。

如果早餐和午餐沒有攝入足量蔬菜,晚餐的蔬菜、肉、飯比例可以增加到3:1:1。

多吃蔬菜還可以有效控制熱量,增強飽腹感,防止攝入過多熱量。

吃到七八分飽即可

七分飽:胃里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也明顯變慢,但習慣性地還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

晚飯后,下樓走路30分鐘

吃完晚飯后下樓走路30分鐘,不僅可以消耗一小部分熱量,還可以增加肌肉細胞從血液中吸收葡萄糖,從而控制血糖。

胃不好,睡前3小時內不進食

食物進入胃腸道后,在1~2小時內達到吸收高峰,4小時左右才能完全排空。

睡前3個小時,最好停止進食,防止胃食管反流(俗稱燒心)。

如果有燒心的癥狀,不僅需要避免高油脂、高糖、辛辣食物,遠離咖啡因和酒精,而且吃完晚飯還要等至少3個小時再躺下。

來源:整理自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糖尿病、健康時報、CCTV生活圈

往期推薦

1、

2、

3、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