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病的朋友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拍片三大寶”:X光、CT、核磁。X光簡單、價格便宜,并能在一張圖像上顯示拍攝部位的全貌。CT能夠顯示組織、特別是骨的精細結構。核磁對軟組織顯示最好,但對骨、氣體多的結構(如肺、胃腸道)顯示不佳。
有時同樣一種病,有的患者只需要拍個X光,而有的患者卻三種都拍。這不,患者老王今天有點郁悶,正在醫院里跟病友們吐槽:“我不就是胯骨摔了一跤么,懷疑有骨折,別人就拍個X光,大夫非得給我再開CT。大把大把往外掏錢不說,這要還查不清,那就過一周再來查一次。” 病友撇撇嘴:“這算啥,我還做核磁了。回扣至上啊!”
那么,小病大檢查真的是為賺錢嗎?下面我們以老王吐槽的骨折為例,一起了解一下三種檢查的作用。
X光片是基礎,簡單明了、快速初篩
檢查時,患者前方的發射器產生X線,X線穿透患者并被患者身后的感光器接收,正如太陽照在人身上并在地上形成影子,而這個影子即為我們最終看到的X光片。明顯的骨折X光片就可以明確診斷。加上簡便易行、低費用、低輻射的優點,X光片成為骨折的首選檢查方法。
但X光片并非十全十美。它只能顯示照射范圍內所有器官重疊在一起的影子,不能將每種器官區分開。人體骨骼的形態不一、前后重疊,再加上有時候骨折并沒有出現錯位,很多情況下容易漏診、誤診。此外局部出血還會掩蓋骨折,過1-2周出血吸收后骨折變得清晰——這也是醫生讓沒有查出骨折的患者短期復查的原因。對于細微骨折或者伴有出血的骨折,這時就需要借助CT了。
細微骨折,CT是強項
CT同X光片一樣,也是顯示X線穿透人體后的影像。但與X光片不同,CT是斷面成像,像切西瓜一樣一層層地顯示人體結構,避免了骨頭前后重疊造成的影響,而且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夠顯示更細微的骨裂。此外CT能從任意方向將圖像進行二維重建和三維立體重建,能更好評價骨折的嚴重程度,并能清晰顯示脫落的碎骨片的位置和形態,為大夫的治療提供直觀、準確的參考依據。因此CT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骨折的診斷,特別在臨床癥狀強烈提示骨折但X光片并未顯示骨折,或者X光片已發現明顯骨折、大夫想進一步了解是否還存在其他細微的骨折時。
但CT也有不足。它對軟組織顯示不佳,不能準確評價骨折周圍韌帶、肌肉及軟骨的損傷程度,也無法顯示骨折是新發的還是陳舊的,此時就要借助于核磁了。
軟組織是否有損傷、骨折是陳舊還是新發,核磁是大拿
核磁通過人體內氫質子在磁場中的變化而成像。如同雞蛋的蛋殼和蛋白,骨由邊緣的骨皮質(蛋殼)和內部的骨松質(蛋白)組成。由于不含氫質子,骨皮質在核磁圖像里不能被很好地顯示,因此核磁不能像X光片和CT一樣清晰地顯示骨皮質斷裂。但核磁對骨折伴發的肌肉、肌腱、軟骨或者半月板損傷非常敏感,而這種損傷在X光片和CT卻很難顯示。軟組織損傷與否對制定骨折患者的治療方案及預估恢復情況非常重要,特別是精細活動的恢復,因此核磁對診斷骨折具有重要輔助作用。
此外,核磁在辨別陳舊和新發骨折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骨折除了會導致骨頭邊緣的骨皮質斷裂外,還會導致骨頭內部的骨髓的水腫。新發和陳舊骨折都有骨頭形態的改變,但是只有新發骨折有骨髓水腫,陳舊骨折沒有。此外,有些細微的新發損傷,沒有骨皮質斷裂,僅有骨髓水腫的骨損傷。雖然CT對細微的骨皮質斷裂顯示好,但不能顯示骨髓水腫,而核磁對骨髓水腫極為敏感。因此核磁在識別新發及陳舊骨折,特別在事故糾紛的鑒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檢查不同優勢,具體情況需具體分析
由上可知,不同檢查有不同優勢。有時用一種檢查已滿足診療需要,有時則需多種檢查。一般來說,肺、骨病首選X光片、進一步檢查為CT,骨病精細檢查為核磁,由于核磁對肺顯示不佳,因此基本不用于肺病的檢查。除腦出血、外傷首選CT外,腦疾病首選核磁。除消化道穿孔首選X光片外,胃腸道疾病首選CT,進一步檢查為核磁。
大夫依據不同的檢查的特點及每個病人的傷情,為病人量身定制診療計劃。因此,即使同一類疾病,不同病人也會有不同的檢查。老王和病友應積極配合并信任大夫,以免因無法準確評估傷情而影響后續治療,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圖1:患者摔傷。A左髖關節X光片,未見明確骨折征象。B左髖關節CT二維重建片,股骨頸可見骨折線(黑箭)。
圖2:患者摔傷。A右髖關節X光片,未見明確骨折征象。B右髖關節核磁片,右股骨頸可見骨折線(白箭)及骨折線周圍的大片骨髓水腫(白色區域)。
圖3:患者摔傷。A左髖關節X光片、B左髖關節CT二維重建片,均未見明確骨折征象。C左髖關節核磁片,股骨頸可見骨折線(白箭)及骨折線周圍的大片骨髓水腫(灰白混雜區域)。
文/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放射科陳昕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有侵權/違規的內容, 聯系本站將立刻清除。